公益和商业可以结合在一起吗?很多人的答案可能是不可以。而对于一家名叫“远行客”的上海教育公司而言,他们正在尝试结合。
这是一家2020年创立于上海的教育机构。它是一家商业教育公司,却致力于为青少年提供公益类社会实践活动。更直白地说,这是一家辅导学生做公益活动的商业公司。
在“远行客”的联合创始人阿海看来,十几年来,我国青少年做公益经历了两个时代。
第一个是“做好事”的时代。在这个时期,青少年做公益主要以捡垃圾、植树、去敬老院照顾老人等为主,并集中在自己的社区、学校开展活动。
第二个是“义工旅行”时代。在这个时期,去成都照顾大熊猫、到山区支教、 甚至到巴厘岛喂养小海龟、去非洲贫民窟支教等活动层出不穷。
“第一个时代的青少年公益活动很有意义,但普遍都是‘一次性活动’,不够有意思,也很少有人坚持;第二个时代的活动虽然看上去都很有意思,但是有时旅游味过重,不够有意义。”阿海认为,这些活动虽然都有一定的公益属性,但忽略了公益的专业性,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她看来,专业的青少年公益活动是可以兼顾“有意思”和“有意义”的。要做到前者,关键是要足够了解公益的广度,看到其中包含的许多有意思的话题,并找到其中与自己兴趣最匹配的部分,让自己更易于把做公益坚持下去;要做到后者,则是要了解公益的深度,掌握设计、开展公益项目的专业方法,从而确保自己的公益活动真的有影响力、能够给别人带来力所能及的帮助。
这就是“远行客”团队希望打造第三代青少年公益活动的初衷。
“很多人都忽略了专业程度对于公益效果的重要性。想要专业,一定要从调研、了解实际情况开始做——不然连当地需要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能实现真正有帮助的公益效果呢?”
带着这样的理念,2020年开始,“远行客”创始团队游历了十多个省市自治区、访问了近百个专业公益组织,了解公益行业的发展状况,探索草根公益组织在日常工作中面对的困难与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有许多草根公益组织都会面临许多困难:资金短缺,人手不足,人才不足,资源匮乏等。
而这些短板,恰恰是今天大城市许多想做公益的青少年学生以及他们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所能补足的。这些学生通常分布在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对公益也充满热情。同时,他们往往来自比较富裕的家庭,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
“有一次我们带一名学生去新疆调研,发现有公益组织在当地开发了一种特色商品。东西很好,就是没什么销路。结果那名学生非常兴奋地说,这个不难卖,他家在浙江就有类似的工厂可以合作。后来这个合作真的就成了。”阿海说。
基于这样的发现,“远行客“团队意识到,可以把公益组织的需求与这些大城市青少年学生做公益活动的需求结合在一起,实现双赢。
于是,“远行客“和大量草根公益组织形成合作,一起设计益项目。然后,它将这些公益项目又转化为了项目制学习,再通过与学校、留学机构等合作,招募青少年学生参与。
通过这种模式,草根公益组织得到了项目资金、资源、人力的支持;想做公益活动的青少年学生不再停留在“捡垃圾”或者“支教”的阶段,而是能够获得专业指导,真正落实自己的公益创意。
去年起,“远行客”已经组织500多名中学生、大学生在云南、江西、新疆等地开展了大量公益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学生们为多家草根公益组织带去了数十万资金,也获得了对公益领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自己人生未来的新思考。
“虽然我们的团队还很小,但我们希望能培养一群爱公益、懂公益的青少年学生。我们希望这些学生未来能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阿海说。(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审编: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