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益言堂
褚蓥:谁才能拯救公益圈?
2020-04-20 09:05:00来源:公益时报

近年来,公益圈之种种怪象已然令公益组织成为公众眼中之敝履。但凡言及公益,公众都会优先想起“郭美美”、“不透明”、“借公益谋私利”等各类丑闻。而圈中人对此也多有讨论,或曰政策之不规范,或论人才之不专业。我以为,导致我国公益行业危若累卵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上述种种,而在于三类人横行其间:

第一类是食政府俸禄的人。这类人拿着政府的俸禄,下辖一个偌大的组织。其背后有政府作大后台,自然从不缺乏金主。其虽然不违规做事,却也不肯主动创新。在他们眼里,“不出事”比“做好事”更有价值。所以,他们手下的公益组织绝大多都是一潭死水,只等市场的浪潮袭来,将它们冲入历史的故纸堆。

这些组织跟真正的受助者离得很远,跟有善心的企业家也走得不近,因为它们有行政力量作为自己的“终极武器”。这种状况导致它们“拍脑门”的善举总能召来无数民众的唾沫星子。

第二类是有钱的人。这类人手里有不少资金,也乐于做一些布施的事情。他们会自发组织起来,每个人捐些钱,办些活动。

但是,一方面因为这些人并不缺钱,另一方面因为他们并没有将公益当成事业来看待,所以,他们的活动多限于自娱自乐,他们的团队也多是临时拼凑。他们根本不想像国外的慈善家那样,搞一个大基金会,做盘活整个公益行业的资助性工作,或者网罗一班专业人马,做战略公益。他们只是怀揣着玩票的想法,胡乱玩闹一次。要想指望他们干好公益,那是天方夜谭。

第三类是纯草根的人。这类人多在其他行业混得不顺,却因为一时的机缘步入公益圈。由于他们在其他行业没有成功的先例,更没有执掌企业的经验,所以在管理公益组织、与商业机构对接等方面,这类人暴露出了天然的弱势。他们只能躲在道德伦理之后,以高尚的面目示人。

令人遗憾的是,他们这样做并不能撬动市场一分一毫,却只会使得整个组织半死不活,唯有靠着人们的零散捐赠苟活。这类人只会把公益搞得无比苦情,把行业的比格拉低,乃至于败坏整个行业的美名。

这就是我国公益圈的现状。这三类人的大量存在,导致公益圈不断滑入“覆灭”的深谷,被公众所遗弃。

要如何拯救公益行业?笔者以为,我们只有一个办法——“打扫干净屋子”,把这三类人统统请出去,把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公益人给请进来。

所谓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公益人,指的是富有企业家精神、怀揣公益理念的专业人士。他们具备与其他企业家相同的气场,却对公益有着独特的情怀,所以能够在秉持公益理想的同时按照市场规律管理组织,开展运营,劝募善款。这样的人能够拯救公益行业!

所谓公益理念,不难理解,就是以社会问题为出发点,专注于研究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理念。

那么,什么叫企业家精神呢?包括如下几点:

其一,宏观的战略视野。成功的企业家应具备宏观的战略视野,能够高屋建瓴,思考机构的战略定位,谋划机构的发展方向。

其二,良好的产品观念。成功的企业家一定是产品(项目)设计的偏执狂。其是完美主义者,对产品的各个方面都要求精益求精。他会像乔布斯一样,摒弃原有的CS指数(用户满意度指数),而提出更强大的CS指数(用户尖叫度指数)。

其三,敏锐的市场洞察。成功的企业家能够洞察每一个细小的市场机会,并抓住机会,把它发展成一个可以不断公关宣传,不断突破的市场痛点,让客户心悦诚服地为公益买单。

其四,积极的服务意识。成功的企业家能够带领团队,做好每一项客户服务,让客户为捐赠而感到快乐,并会持续奉献爱心,而不会对公益组织糟糕的服务大发牢骚,最终“用脚投票”。

我认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公益人是公益行业的“救世主”。只有他们,才能盘活整个公益行业,促进公益行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带动公益行业走向繁荣。在公益圈里,这类人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只有等到这类人大量进入公益行业的时候,我们所久久期盼的“春天”才会真的到来!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 褚蓥/文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公益中国网”(域名PUBCN.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公益中国网(PUBCN.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公益中国网(PUBCN.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公益中国网PUB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公益中国网(PUBCN.CN)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