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正常的三厢轿车的容积在350-580升之间,这能装下五个人和不多不少的各式物品,可余涛的白色本田车里被塞进过更多的可能,他习惯称其为希望。
方向盘被双手紧紧握住,除了驾驶位的空间外,各种紧急的医疗物资把车厢挤得满满当当,前方是望不到头的空旷,他不断踩着油门,车速变得越来越快。
“这样的梦总是戛然而止,又频频出现。”哪怕已经重新回到了熟悉的项目工地,余涛依旧会梦见这些曾经发生的片段。
余涛和满车的医疗物资。受访者供图
在余涛的记忆里,1月23日,武汉的空荡突如其来。
屋内还是昏暗的,沉闷、不比寻常的安静,这间紧临武汉环线的房间与往日相比格外陌生。
突突的尾气声、焦躁的鸣笛声,这些扰人睡眠的熟悉“家伙”都没有出现。余涛惊醒了,不确定是武汉日渐湿冷的天气,还是这一宿睡得并不踏实,他的后背有些许潮湿。
在枕边一阵摸索,抓住手机、再打开,突然的光亮让他的眼睛虚眯了起来,屏幕里不停出现的消息令余涛彻底清醒。翻身下床、匆忙来到窗边,“汉阳大道是空荡荡的,偶尔才会有一辆汽车驶过。”
这一天早上,余涛开着车沿着武汉内环线整整转了半个小时,“一共只看到了15辆车,莫名的紧张,这与面对复杂路况时的感觉完全不同,没一会儿就开不下去了。”
余涛不知道为什么会选择开着车出去,但他的司机生活,的确从这一天开始了。
武汉人,26岁,中建二局三公司武汉分公司员工,除了在新疆当坦克兵的两年,他从没离开过武汉。“疫情让城市空了,氛围低沉,这是武汉不该有的宁静。我们和这座城正经历着从来没有过的危机,至少我感觉是这样的。”
余涛记得很清楚,当天傍晚雨下得很大,吃饭时通过手机已经可以看到各式各样需要车辆的求助信息。身为海员的父亲一早就给他打来了电话,叮嘱“一定要注意安全”。可他还是忍不住拨通了战友的电话,对话的内容很简单,两人决定一起加入接送医护人员的志愿者车队。“不敢想太多,也没有告诉家人,有些事儿本就不需要太多的犹豫。”
1月24日,大年三十的晚上,余涛的谋划有了眉目,他如愿进了名为“医护人员接送安心车队”的微信群。“但单子隔天就急剧减少了,因为政府很快派出了护送队,征用了一批新能源电动车,统一管理,严格消毒,贴着车标,安全又醒目。”群里虽然冷清了,可没人愿意散去。
1月25日,大年初一。下午2:00左右,群里有位叫璐璐的志愿者发出了汉阳区物资运输的求助贴。余涛得知,由于交通管制,运输车只能停靠在离市区较远的城边。救援物资的卸货、清点、配送等工作急需社会力量的支持。而最快能参与进来的,就是他们这些志愿的私家车主。
在和璐璐对接好车型、时间、分工后,余涛组建了“汉阳运送物资志愿者”群,最初群里只有余涛和朱鹏、好友胖子、桃子,四个人、四辆车。
1月26日,大年初二,车队接到了第一个任务,接运刚刚抵达港贸城的3000件隔离服。这批隔离服被大卡车从仙桃运来,进不了武汉三环,余涛和他的车队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它们配送至汉口的四家定点医院。
余涛和车队队员搬运医疗物资。受访者供图
焦急的内心遇上空荡荡的马路,余涛踩足了油门。往日里近一个半小时的路程,这次仅仅花了半个小时,“在这样的危机下,如果你为这座城市拼命,内心反而可以获得最大的平静。”在余涛和伙伴们在武汉的环线上飞驰,“汉阳运送物资志愿者”群里的人数也多了起来。
第二个任务来得很快,当晚11:50,余涛驾车来到武汉三环边上的自贸城,这里正有20万支口罩和300箱防护服(每箱50套)需要接运。只不过与白天不同这次随余涛一同出发的是拥有13辆车的大车队。
这一宿注定难眠,深夜,余涛没敢关手机,生怕错过一个消息。新的任务消息没有再出现,但是收到了桃子的短信,桃子回家的时候他妈妈哭了,不想让他再出门。他发短信给余涛:对不起,你们要加油。余涛回话:“都能理解……”
“实际上每一位为武汉奔跑的人,能出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大年初三,大单来了。深夜11点,一批大规模救援物资再次抵达自贸城,急需运送到市区。这批货物有隔离服41箱(共3000套),口罩40箱(每箱2400支),防护服300箱(每箱50件),要分别送往11家医院,“共需要私家车近60辆,我们汉阳区来了15辆。”
晚上10点,来自武汉各个区的车辆陆续抵达,港贸城前的四个车道被塞得满满当当。“只要有货车进来,都是先卸货,再整理物资,按照清单分配。有武昌区的物资,就问武昌车队来没来。有汉口的,就喊下汉口车队。虽然谁也不认识谁,但大家心都在一件事情上,整个的过程配合得非常顺利。”
余涛和他的车队几乎干了整个通宵。第二天凌晨5点,他开着最后一辆物资车离开港贸城,驶向正在建设中的火神山医院。
“其实车队成员只有在物资集散点才能碰头,真正运输物资时,都是一个人一辆车在偌大的武汉穿行,所以每次到达地点,只要物资还没有来,我们都会下车,聚在一起,不管外面有多冷。”
车队队员很多是90后的。在余涛看来,他们相聚的初衷很简单,与其在家待着不如出去做点实事,哪怕是冒着风险。
在这段时间里,除了车队的成员,与余涛接触最多的便是各个医院的医护人员,“我们在医院进行物资交接时,会尽量采取无接触配送,把货卸在医院外,对接的医生会用平板车把货拉走,并将填好的签收回执单交给我们。所以我对他们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回执单上的那个名字和一句不会缺席的谢谢,无数次我总会想,这句谢谢更应该由我说。”
余涛在汉阳区的社区内运送生活物资。受访者供图
车队从大年初二“接单”开始,截至武汉疫情暴发的第二个十四天,几乎每天都在“出车”状态。活跃在微信群里的44名队友,共接力完成了36450套防护服、10万支口罩、80箱羽绒服、1000箱泡面、2000箱饼干、500升消毒水的配送任务。
如今,距离4月8日0点,离汉通道管控解除,武汉“解封”,已经过去了168天。余涛依然清晰记得武汉“一寸寸”打开的点滴,在睡梦中被车喇叭吵醒,楼下歇业多日的早餐店门口重新排起长队,冒面的师傅一提面下锅,手腕抖上几抖,锅面蒸腾起雾气,人们摘下口罩,端着纸质面碗边走边吃。城开了,日子又回来了。
前不久,余涛又和曾一起拼命的车队伙伴们聚了一次。这群年龄有大有小、身份各异的武汉人因共同的目标短暂相聚后,已然重回原本的身份和生活,但是整场饭局却异常融洽。“大家像熟悉到不行的老友,谈天、吹牛、喝酒。”他们在特殊时期展现的担当与勇气仿佛全部消融在碰撞的酒杯与火热的汉腔中。(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逸鹏)
审编: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