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对捐款的过度宣传和媒体对捐款过度单一的聚焦给企业与公众造成了一种印象,即企业社会责任等同于公益慈善,甚至只等同于捐款。这种错误认知,恐怕就是为什么在慈善捐款不断涌现的同时,食品安全、信用欺诈等却依然在我国层出不穷的原因。
实际上,慈善捐款只是企业社会责任诸多实现途径的一种。企业社会责任应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如今,许多世界着名企业已将企业社会责任视为企业价值观,其重点包括公司治理、社会价值促进(如消费者权益、社会道德等)、利益相关者沟通(如股东、消费者、社区等)、供应链管理、温室气体管理、水资源及环境生态保护、社会责任投资、可持续发展等。比如,英特尔致力于成为美国最大的"绿电"买主;可口可乐呼吁企业加入产业节水行动;全球最大红茶品牌"立顿" 接受环保组织"雨林联盟"的认证;宝洁公司长期在中国援建希望小学。
许多世界着名企业极力承担起社会责任,是因为认识到企业的经营只有同社会价值、同消费者的长远利益真正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企业持续良好的运营。企业社会责任的最新观念之一是"社会创新",要在研发产品或服务时,不仅要考虑消费者的功能需求,如食品的美味与健康安全,更要纳入消费者期待解决社会问题的各种公民渴望。
然而,在我国市场,食品安全问题尚层出不穷,要实现融合"社会创新"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更是困难。显然,我国许多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念与世界先进理念相比,落后了太多。
这几年,呼吁企业实现社会责任的声音日渐增多。但是,不少企业总将社会责任简单地等同于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捐款捐物,这比过去当然是一种进步。但当前的舆论环境正在怂恿和极端化这种认知,导致一些企业总是视抢险救灾、帮助弱者为一次难得的公关机会。它们积极配合的出发点往往是借公益慈善来宣传自己,利用捐款给自己的企业镶上金边,提高企业曝光度,通过捐款,以小搏大,既能满足社会对企业的要求,又能获得眼球效应,何乐而不为?至于严格管控产品质量、实行低碳发展等社会责任,执行起来成本较大,而且短期内也难见成效,媒体又不大关注其进程,很难获得爆炸性的宣传效果,不如公益活动现场一掷千金容易出成效,自然会被一些企业所轻视。
然而,中国企业要想在国内与国际市场上创名牌、立尊严,就必须担当起企业社会责任,让社会责任成为企业价值观的一部分。企业社会责任不再是一种支出、一种负担,更不是以公益为名的沽名钓誉,而是进一步发育为企业的价值观。2007年全球责任竞争力现状调查发现,各种"责任竞争力指标"与"成长竞争力指标"与"商业经营容易度指标"高度正相关。这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整体企业社会责任做得越好,企业开展商业经营就越容易,这个国家的成长竞争力就越强。
每个生产者都该对消费者负责。生产者有必要加强自律,行业内诸企业也应彼此加强监督,踏踏实实地实现社会责任,而不是哗众取宠,企业经营环境才能改善,消费者才能放心。
审编: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