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益言堂
影像的力量:当公益电影成为跨文化对话的窗口
2025-05-29 09:58:08来源:凹凸镜DOC四川

当地时间5月21日下午,第78届戛纳电影节中国馆迎来了最后一场中文论坛。主题是“影像的力量:公益电影的艺术、创新与社会责任”。 在“公益”早已不新鲜、“影像”早已常态的语境下,这场论坛抛出了一个更尖锐的问题:如果电影真有力量,那它究竟能做什么?

这并不是一场简单的价值认同集合会。现场嘉宾来自影视创作、社会项目、国际节展多个维度,观点间有互文,也有碰撞。但在观点层层展开的过程中,一个趋势逐渐清晰:公益电影的未来,不再只是讲述、煽情或记录,而是一次对“如何连接现实”的结构性提案。

真诚不是表态,而是方法论

本场论坛由熟悉中国电影馆论坛的老朋友、汉学家路易萨主持。她在开场发言中指出,在当代传播语境中,公益电影的意义不仅在于讲述故事,更在于激发行动力与同理心。她所强调的“真诚”,并非情绪化表达,而是一种面向公众、具备社会动员能力的沟通方式。

这种“真诚即方法”的观点,也得到了与会嘉宾的回应。来自美国的演员Vincent DePaul提到他判断一个项目是否值得参与的标准是“是否走心、是否有共鸣”,并特别提及中国近年来兴起的竖屏短剧。他认为,即使是碎片化叙事,也可能成为传递公益议题的有效容器。

演员Vincent DePaul

这并非对影像形式的颠覆,而是提醒我们:公益叙事本身,也必须进入年轻人正在使用的媒介语法之中。

当表达成为行动的起点

论坛中的另一核心线索,是公益电影如何从“表达”延伸到“行动”,从创作意图延伸到现实介入。作为演员、慈善机构发起人和跨文化传播者,林志玲的到来令全场瞩目。

她形容自己既是“讲故事的人”、也是“发现者”与“翻译者”,通过电影将现实中需要被看见的声音转化为情感可达的影像。她不只将公益电影视为“传递故事”的工具,更强调“它最理想的状态,是让观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她讲述了从山区女孩住宿问题到心理健康课程落地校园的全过程,并强调:“有些故事必须被记录下来,因为它们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她还分享了自己多年在山区教育与心理健康项目中的实际参与经验。“公益不是同情,而是尊重”,她说,“最理想的公益电影,是让观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演员、慈善机构发起人和跨文化传播者:林志玲

她特别提及了近期令她感动的影片《小小的我》——这部作品此前她也曾在多个公开场合提及与肯定。因其不渲染苦难、不消费弱者,而成为她心目中“最理想的公益影像表达”。不是煽情,而是尊重;不是高位叙述,而是平视连接。这种创作逻辑,也让“公益”从名词变成了方法。

最活跃的不是发言人,而是思路的持续推动者

整场对谈中,两位发言者的角色渐渐从回应者转为“节奏引导者”:导演刘翰林与公益平台发起人刘笑尘。他们频繁补充、主动延展,用数据和逻辑把“电影+公益”从感性描述推进到机制设想,为整场论坛注入更具现实导向的思考路径。

刘翰林导演坦言:很多社会问题仅靠财政或行政系统难以触及,而电影能起到情绪启动器的作用。他以详实数字说明公益电影在现实层面的改变力:例如中国儿童失踪案件的找回率已从89%提升至接近零发案率,青少年涉毒率降低超过60%。他希望通过影像这一形式,为公众提供“理解-共情-行动”的转化路径。这些并不是电影本身的成就,而是影像如何引发认知、认知如何转化为集体行动的连锁反应。

导演刘翰林

而刘笑尘女士则进一步提出:“公益电影”不应是低成本拍摄、义务参与的代名词,而是一种公众可参与、资源可循环、成果可回馈的开放机制。她在现场明确区分了“charity film”与“public welfare film”,并呼吁将公益影像视为一种可持续的类型路径。她以“梦想电影院”与“公益宝贝”项目为例,指出微小善意在技术与制度配合下,完全可以形成巨大的涟漪效应。

制片人刘笑尘

技术平权作为结构性介入:当观看本身也值得重新设计

论坛中,关于“谁能够看见影像、谁拥有观看权”的讨论,成为另一个重要维度。法国“光影无障碍电影节”策展人Giacomina Dussol 介绍了一个长期执行的制度设定:将盲人与健全人共同纳入评审团,确保评议机制在感知层面具备多样性。她还详细分享了“音频解说”的创作逻辑——并非简单翻译画面,而是通过精准语言为视障者“重构”影片节奏与空间,构建他们的“想象画面”。

法国“光影无障碍电影节”策展人Giacomina Dussol

她强调:“音频解说不仅是翻译,更是创作。”而这种制度上的“参与平权”,也正提醒业界:公益影像的公共性,并不止于题材选择,更体现在观看机制与制度层面的公平性。

这一议题,也呼应了现场嘉宾提出的另一个核心区别——“公益电影”与“慈善电影”并非同义。前者强调公共机制、可持续协作与广泛参与;后者则往往停留在单向援助与低成本“感动叙事”的惯性中。一位代表直言:“我们希望公益电影成为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而不是继续留在‘零预算感动自我’的圈层里。”

在这个意义上,“让谁能够观看”,或许才是影像是否真正“抵达公共”的基础性问题。

公益影像的未来:不是标签,而是协作系统

整场论坛最终落点在三个关键词上:“制度化参与”“行动化路径”“观影后的结构接入”。正如主持人所总结的那样:“电影不仅是媒介,它是一种力量——一种能唤起关注、赋予沉默者声音的力量。”与会嘉宾不约而同指出,公益影像不应是行业的附属品,更不应被固化为标签式表达。而应成为创作者、平台、观众、企业与政策协同工作的社会协作模型。

电影的意义,也在此被重新定义——它不仅是媒介,更是一种动员方式、一种结构连接力。正是在戛纳,这个象征电影艺术顶峰、同时紧贴产业系统的舞台上,公益影像获得了新的坐标:不是感性边缘的余声,而是结构性的现实回响。

真正有力量的影像,不止于“被观看”,而在于它能否为观众走出银幕后,留下一个可触达、可参与的现实入口。

https://www.163.com/dy/article/K0JKR4R10514ECSV.html

编辑:张念茹  审编:益申合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公益中国网”(域名PUBCN.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公益中国网(PUBCN.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公益中国网(PUBCN.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公益中国网PUB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公益中国网(PUBCN.CN)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