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中国慈善联合会在京举办“十五五”慈善事业发展规划暨慈善智库建设交流会。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常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慈善联合会会长张春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郑功成等领导,以及来自学术界、慈善组织、企业界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十五五”期间慈善事业的使命与创新发展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高华俊教授在交流发言中,为我国慈善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极具价值的思路与方向。他指出,作为我国首部慈善领域国家级专项规划,“十五五”慈善事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具有里程碑意义。
高华俊用一组数据展现了“十四五”期间我国慈善事业取得的发展成就:截至2023年,全国慈善组织数量达1.6万家,社会组织捐赠收入攀升至1363.8亿元,慈善信托规模更是突破91亿元。但与此同时,慈善行业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高华俊尖锐地指出了制约行业发展的五大结构性矛盾。
数据显示,当前慈善组织仅占社会组织总量的1.8%,发展明显滞后;行业面临较强的社会负面认知;专业人才薪酬缺乏竞争力;《慈善法》配套政策落地不足,慈善信托等新机制尚处过渡期;基层机构信息化率严重不足,以泰康溢彩基金会“信息包”为例,在养老机构的覆盖率不足5%。
针对这些深层次问题,高华俊提出了“强政策、重民生、促发展”的三大战略路径。
在政策层面,他建议加快修订《慈善法》配套条例,重点解决县级慈善组织登记等现实矛盾。推出一系列专项扶持政策,包括简化登记流程、提供税收优惠、明确网络慈善规则等。同时,积极推广区块链技术,实施“阳光工程”,提升慈善行业的透明度,重塑社会对慈善行业的信任。
在民生领域,高华俊强调要将慈善服务纳入规划硬指标,设定经济贡献、就业岗位等量化目标,让慈善事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大局。他尤为关注“一老一小一残”群体,提出构建“政府补贴+市场化运营+慈善支持”的社区助餐可持续模式,建立罕见病等灾难性医疗支出托底机制。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年自费超30万元的家庭约有5-6万户,这些家庭亟需重点帮扶。
在推动行业发展维度,高华俊建议重启“中华慈善大会”,借势第三次分配的政策东风,进一步提升慈善事业的社会地位。建立“啄木鸟”式问题预警系统,强化行业自律,及时发现并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问题。此外,着力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慈善组织,改变我国在全球慈善领域影响力不足的现状。目前,我国内地仅腾讯一家企业进入全球慈善20强,提升空间巨大。
钟蕾蕾 逯成业
作为“十五五”慈善事业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高华俊特别强调这部规划的历史意义。他建议在规划中重点纳入数字化公平推进计划、慈善医疗救助国家行动、慈善组织认定比例提升工程等三大重点内容,为慈善事业的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https://gongyi.gmw.cn/2025-04/08/content_37954007.htm
编辑:张念茹 审编:益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