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益言堂
“援”情润天山,仁“心”暖边疆 ——记第十一批中央单位援疆干部人才、东南大学附属
2025-01-23 16:07:56来源:中国发展网

由中国发展网国家援疆平台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工会《工人时报》联合开设的《“援来有你”援疆劳动者》栏目本期推出新人物:“援”情润天山,仁“心”暖边疆——记第十一批中央单位援疆干部人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杨从山。

杨从山照片

杨从山

在新疆这片辽阔土地上,医疗战线一位杰出的援疆医生正以默默无闻的精神奉献着他的智慧与力量。他就是来自江苏南京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重症医学专家杨从山。

杨从山,一位身姿挺拔、气质儒雅的学者,他的双眸中闪烁着坚定与智慧,举手投足之间尽显沉稳与干练。2023年7月,这位年过不惑的医学专家积极响应国家援疆号召,作为第十一批中央单位援疆干部人才,踏上了前往新疆的征程,对口支援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简称“新医大五附院”)。

在援疆的日子里,杨从山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医者仁心的崇高理念。他的义诊足迹遍布天山南北,为无数患者带去了健康与希望。他充分发挥援疆干部桥梁纽带和传帮带作用,创新方式,发起援疆“心”声公益活动。他的无私奉献、勇于担当和卓越作为赢得患者和同事的高度赞誉。一句“我只想为新疆的百姓健康倾尽全力”,声音并不高亢,却字字铿锵,掷地有声,饱含着他对新疆人民深深的关爱与责任。

心向边疆赴征程

时光回溯至2023年7月18日,那是一个阳光洒满大地的清晨,杨从山开启了作为第十一批中央单位援疆干部人才的不凡之旅。在此之前,他已在医疗帮扶征程上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足迹,先后奔赴陕西省户县人民医院、新疆博尔塔拉自治州人民医院、江苏省盱眙县人民医院等地,如春风化雨般播撒着医疗的希望。

初抵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新医大五附院”),杨从山未及停歇,便一头扎进重症医学科工作中。他如一位敏锐的探险家,仔细探寻着科室工作的每一个角落,目光所及之处,皆在心中细细考量。很快,他发现制度建设和流程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亟待完善之处。

“必须为这里打造一本实用的操作‘宝典’!”杨从山暗自思忖。于是,在无数个寂静夜晚,当星辰洒满夜空,他在办公室灯光下奋笔疾书,查阅资料、结合实际,组织科室人员精心编撰《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工作手册》。“这本手册将成为大家临床工作中的得力助手。”他目光中闪烁着期待。如今,这本手册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医护人员日常诊疗之路,成为新医大五附院人手一册“口袋宝典”。

“杨主任就像我们科室的指南针,引领我们走向规范化的道路。”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罗彬感慨道,“他到来之后,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理念和规范化管理方法,组织构建质控墙,用核心指标动态变化时刻提醒医护人员,让我们受益匪浅。科室一切都感觉焕然一新。”谢艳红护士长回忆起第一次见到杨从山主任情景,依然记忆犹新:“他一到科室,就亲自带领我们从患者床边诊疗做起,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他的严谨和认真,让我们深感敬佩。”

精雕细琢铸医魂

“规范是医疗质量的生命线,一丝一毫都不可懈怠!”杨从山常常对科室成员叮嘱。他以身作则,无论是晨曦微露还是夜幕深沉,总能在病房中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每一个周末和节假日,他都放弃休息,如守护生命的卫士,准时出现在患者床边。

20240906-新医大五附院重症医学科床旁查房

杨从山在查房

在一次紧张查房中,他轻轻俯下身,仔细端详着患者面色和各项监测数据,眼神专注而犀利。“血气指标仍需调整,呼吸力学测定也不能马虎。”他轻声叮嘱身旁医生,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专业与严谨。在他悉心指导下,医护人员如同训练有素的战士,精准执行着每一项操作。

据不完全统计,杨从山到任第一年就参与及指导抢救急危重症患者逾1500人次。每一次抢救,他都如同战场上的指挥官,运筹帷幄,指挥若定。

主治医师姜华回忆起一次惊心动魄的抢救,至今心有余悸:“当时那位重度ARDS患者生命垂危。杨主任迅速组织会诊,制定了详细周全的治疗方案,每一个步骤都精准无误,硬是把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他精湛医术背后那颗炽热的医者仁心。”

为了让科室医疗质量更上一层楼,杨从山每月都会精心组织科室层面质控分析会。会上,他如一位严谨的学者,对每一项数据进行深入剖析,指出问题所在,并与大家共同探讨改进之策。“我们要像雕琢美玉一样,精心打磨每一个细节。”他的话语激励着每位医护人员不断追求卓越。

在他不懈努力下,科室诊疗水平如芝麻开花般节节攀升,医疗质量和安全得到全方位保障,患者满意度也如春日暖阳般大幅提升。“杨主任的到来,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医者匠心。”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罗彬由衷赞叹。

医者仁心慰患者

杨从山不仅在专业上精益求精,更在患者面前展现出一位医者仁心。他深知,医疗不仅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心灵的慰藉。每当面对患者及其家属时,他总是流露出医者“父母心”的温暖与真情。

“杨主任的到来,不仅提升了医院的医疗水平,更重要的是,他用实际行动温暖了每一位患者的心。”谢艳红说道。她回忆起有一次,科室收治了一名重症肺炎患者,患者家属情绪非常激动,对治疗效果产生了怀疑。杨从山主任耐心与家属沟通,详细解释了患者病情和治疗方案,最终赢得了家属信任和支持。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患者顺利康复出院。“那一刻,我们所有人都感到无比欣慰,也更加坚定了为患者服务的决心。”

20231129-新医大五附院重症医学科   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及家属赠送锦旗

重症患者及家属赠送锦旗

“2023年9月6日,那是一个让我们全家揪心的日子,88岁高龄的母亲因初次感染新冠后反复发烧,指脉氧急剧下降至60多,生命垂危。当母亲被送到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急诊科,随后转入重症医学科时,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无助。幸运的是,我们得知杨从山主任这位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援疆的重症医学专家。那一刻,仿佛黑暗中出现一道曙光,我们又燃起一丝希望。杨主任用如春风般温暖的话语,耐心向我们解释母亲的病情,详细介绍治疗方案。他的每一句话都如同给我们家人吃了一颗定心丸,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医生就是我们最坚实的心理支柱,‘仁心仁术’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患者王凤兰家属在感谢信中的讲述令人动容,“如今母亲已康复出院,我们心中充满了感激。再次感谢杨从山副院长带领的重症医学科团队!你们用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虽然杨主任总是说‘病人康复是我们最大的安慰’,但我们深知这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付出和努力。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谢你们,愿你们一生平安!”

另一位患者家属李女士也深有感触:“我的父亲因为严重心脏病住进了重症医学科。当时我们全家都非常焦虑。杨从山副院长不仅详细解释了病情和治疗方案,还经常来病房看望父亲,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父亲最终顺利康复,我们全家都感激不尽。”

公益之光暖杏林

杨从山深知个人力量有限,唯有汇聚众人之力,才能为新疆重症医学乃至援疆事业带来更为深远影响。于是,2023年10月25日,他携手第十一批中央单位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急诊重症专家们,共同发起成立“援疆在线,重症‘新’声”系列公益传播平台。

起初,每两周一次线上讲座,如同知识盛宴,涵盖重症质控、重症神经、重症感染、重症呼吸等十大板块,为新疆医疗工作者提供全面指导与答疑。杨从山表示:“我期望借助此活动和平台,将医学前沿智慧与理念,如细雨般滋润新疆的每一片医疗沃土。”

公益活动迅速拓展,不再局限于卫生领域,更汇聚医疗、教育、能源、工会、宣传等多领域多行业专家,形成聚合效应。2024年5月,论坛更名为“援疆‘心’声公益平台”。至2024年12月26日,该平台已成功举办29期论坛,吸引超过200位疆内外专家与援友参与交流,惠及上万人次。

公益活动如同爱的种子,在新疆医疗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成为第十一批中央单位援疆的标志性公益品牌。其不仅在线上发光发热,还通过公众号发布论坛信息及专家课程,供公众免费学习。杨从山等主创发起创建“援疆心声团队”公众号,推出原创医学科普漫画。截至2024年底,已发布94篇内容,其中82篇为原创,关注人数540人,公众号阅读次数6600+次,在疆内外引起热烈反响。

20250105-援疆公寓-援疆心声公益团队合影

援疆心声公益团队

在他和几位主创推动下,公益平台逐步探索线下与各地前指合作模式,深入伊犁昭苏县、阿勒泰、哈密十三师等基层医院,进行精准帮扶。其系列活动被人民网、新华网、工人日报、新疆日报等中央和省级媒体广泛报道,影响力日益扩大。

谈及发起这一公益活动初衷时,杨从山眼中闪烁着光芒:“未来,希望这个公益平台能成为援疆同仁共同成长的摇篮。相信不同专业背景的我们汇聚于此,定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形成合力效应。”

第十一批中央单位援疆干部人才自管会临时党委书记王策认为,援疆心声公益活动是援疆干部人才自我开展的一种创新实践活动,是援疆精神的生动体现。活动通过线上讲座、线下义诊、帮扶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全国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新疆基层,为当地群众得到高水平医疗服务提供便利,为提升新疆整体医疗水平提供支持。同时活动为疆内外医疗领域专家学者搭建起沟通平台,发挥出强大的聚合效应,也增进了援疆同事之间交流与合作,为援疆工作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

桃李成荫育贤才

“医疗的进步,离不开科研推动;临床医生的成长,科研思维不可或缺。”杨从山常常这样语重心长对科室成员说道。他深知培养具备科研思维的临床人才,是提升医疗水平、推动医学进步的关键所在。

20240616-杨从山主任在新医大五附院重症医学科授课

杨从山主任在新医大五附院重症医学科授课

他充分利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丰富的科研资源,精心搭建起一座知识传递的桥梁。他邀请中大医院科研团队专家们,通过远程讲座方式,为新疆的医护人员带来一场场科研知识的甘霖。从如何巧妙设计科研项目,到如何精准阅读英文文献,每一个细节都讲解得淋漓尽致。

“看,这篇文献中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其创新点就在于……”每周四业务学习会上,杨从山总是手持最新英文文献,与科室人员围坐在一起,耐心分享着自己的见解。他鼓励大家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就像一位温和的导师,引导着学生们在科研海洋中探索前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闪光点,要善于挖掘,在自己擅长领域深耕细作,定能有所建树。”

在他悉心指导下,科室科研氛围日益浓厚,犹如春天花园里百花齐放。多名骨干医生如破土而出的春笋,相继在科研领域崭露头角,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自治区卫健委青年医学科技人才专项科研项目等。

年轻医生王博青说:“杨主任不仅是我们临床工作指明灯,更是科研道路上的领航者。从选题斟酌到实验设计优化,再到论文撰写的每一个字句,他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他帮助下,我才得以顺利完成自己科研项目,开启了科研的大门。”

杨从山并不满足于此,他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日常床边手把手带教,他还积极推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之间深度交流与合作。他精心组织两地医护人员进行远程视频会议,让大家能实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仿佛将两地医疗智慧汇聚在一个无形大课堂中。此外,他还选派多名优秀医护人员前往中大医院进修学习,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成长机会。“希望你们能在那里汲取更多知识养分,回来后为新疆医疗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20240728-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党支部联合

新医大五附院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党支部合作交流

他搭建了全疆第一家中大远程同质化诊疗平台(TELE-ICU),参与中大医院牵头的多中心研究,联合举办自治区卫生与健康适宜技术推广项目“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规范化呼吸治疗的应用技术推广”。他亲自带领新医大五附院重症医护团队到4个地州8家医院现场指导,并与自治区重症医学质控中心专家跨越上万公里走访近20家“千县工程”医院,深受业内外好评。

20240728-新医大五附院 联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开展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班

新医大五附院联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开展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班

20240921-杨从山副院长带队到阿克陶进适宜技术推广

杨从山带队到南疆阿克陶开展适宜技术推广

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王宏伟书记认为,自2023年7月援疆以来,杨从山同志带着使命、带着责任、带着激情,积极融入医院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倾力奉献,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为医院医疗、科研、教学等各项事业发展注入活力动力,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援疆干部责任与担当,为新医大五附院援疆工作树立了典范。同时他还引入中大医院在医疗服务和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为医院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杨从山同志作为第十一批中央单位援疆干部人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专家来我院开展援疆工作期间,牢记使命、不负重托,以扎实精湛的专业技术、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前沿敏锐的专业视角助推我院重症医学学科发展,取得扎实成效。”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史树银院长说。

一次援疆行,一生新疆情。杨从山早已将新疆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从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到广袤无垠的壮美边疆,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搭建起一座全新的重症医学和公益帮扶的桥梁。这座桥梁跨越千山万水,连接着无数生命与希望,正在不断书写着新疆重症医学事业的新篇章,为边疆百姓的健康福祉奉献着自己的全部力量。他的故事,如同一首悠扬的赞歌,在新疆的大地上久久回荡,激励着更多的人为大美新疆的高质量发展而不懈奋斗。

http://yj.chinadevelopment.com.cn/toutiao/2025/01/1929444.shtml

编辑:陈莫楠  审编:益申合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公益中国网”(域名PUBCN.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公益中国网(PUBCN.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公益中国网(PUBCN.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公益中国网PUB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公益中国网(PUBCN.CN)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