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益言堂
千万高校生毕业在即 社会组织可以做些什么?
2023-06-20 08:53:39来源:公益时报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58万人,规模再创新高。和往年相比,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企业“招工难”和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将更加突出。

就业是最主要的民生之一。为此,民政部组织召开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指导各地民政部门积极做好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由于国内经济恢复还需要一段时间,产业升级尚未完成,社会就业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在需求侧方面,不少用人企业的生产经营出现了困难,一些传统产业要去产能、去库存,用人单位不断缩减规模、减薪、裁员,导致工作岗位减少。

从供给侧来看,那种经标准化规训出的解题型人才,面对工作中复杂多变的情况,需要更长时间才能适应。这无异于增加了用人单位的成本。

一方面,用人单位希望能聘请有能力、扎实肯干、低成本的员工;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向往大城市的高薪岗位,谋求更好的发展,而不是为了谋生而“打工”。

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让就业和择业的双方都面临着现实的压力,而社会组织也同样面临着挑战。

社会组织求贤若渴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据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90.2万家,吸纳就业近千万人。

虽然我国社会组织从业人数逐年增加,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组织依旧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

第一,慈善行业人才总量不足。社会组织的数量变化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迁移等密切相关。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需求从物质消费向文化、娱乐、教育等领域扩展,对社会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2020年度《公益行业薪酬与人才管理实践调研报告》显示,“87%的公益机构采用灵活用工的方式来解决人员供给和配置的挑战,吸纳志愿者和雇佣兼职员工是最主要的灵活用工方式”。

“功以才成,业由才兴”,社会组织人才短缺的矛盾,已经成为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并将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越来越突出。

第二,慈善行业职业发展路径不明。公益慈善行业正不断趋于职业化,但专职并不等于专业。

在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组织新的定位对内部治理、项目实施、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培养层次与体系亟待配套完善。

许多社会组织缺乏清晰的流程分工与岗位职责,往往要求入职者一个人身兼数职。这既不利于员工的专业积累,也无法为员工建立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

“年轻人不怕苦,但是不会接受没有意义和希望的忍耐。”缺乏职业发展通路,让员工感受不到价值,那么用脚投票也不足为奇。

第三,从业人员薪资福利偏低。公益慈善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其薪资待遇相对较低,尤其是非一线城市。

一家机构的负责人坦言:“在招人时,会首先看应聘者的专业背景、学历、从业经验。其次还要看应聘者薪酬要求与岗位的匹配度,如果待遇与求职者的期待相差太大,我们可能不会发出面试邀请。”

在现实中,许多应届生在入职社会组织时,起薪与企业相差不多,但做到中高层后,再与同龄、同级别的企业从业人员比较,就有了显著的落差。

在政府和企业用工规模增长有限,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情况下,社会组织能否独辟蹊径,将挑战转化为机遇?

发挥优势稳定就业

就业关乎国计民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社会组织应发挥自身优势,从整合社会资源、提供社会服务、推动行业发展等方面着手,为稳定就业做出贡献。

第一,积极推动大学生就业。社会组织可以主动对接各地教育、人社、民政等政府资源,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保持紧密联系。联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开办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培训班,帮助他们了解当前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提高自身就业创业能力,投身到基层和中小企业中去。

此外,社会组织还可以在高校毕业生中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心理辅导、职业规划等项目,帮助他们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

第二,积极参与失业人员就业帮扶。国家统计局5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6—24岁青年调查失业率录得20.4%。失业人员是就业困难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往往缺乏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缺少专业技术经验、求职成本高等问题,很难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社会组织可以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通过精准推送就业信息、开展就业援助、心理疏导、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方式,帮助失业人员实现顺利就业。同时,帮助失业人员了解当前市场的岗位需求,帮助失业人员对自身进行综合评估,提升求职能力和自信心。

第三,积极培育专业人才。人才队伍建设是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提升社会服务效能的重要环节。

社会组织可以根据岗位和项目的需求,招募有潜力的人才。将原先传统的“选、育、用、留”变为“做中学,学中做”的行动学习模式,借助“老带新,新帮老”的机制,快速培育组织的业务骨干。这个过程不仅有助于锻造有战斗力的团队,也应注意萃取可复制、可普及的先进经验,带动行业其他组织高质量发展。

受到国内外诸多不确定因素和经济周期叠加的影响,千万年轻人的就业面临难关。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

社会组织作为第三部门,需要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学校、社区、政府、企业等多方参与,形成合力,才能探索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既是社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提升和优化专业服务的机会。

这有助于增加青年对慈善事业的认知,探索适合当代青年特点的工作模式,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培育庞大的后备力量。

北京瑞森德社会组织发展中心理事 岩松/文

编辑:黄琛博  审编:AD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公益中国网”(域名PUBCN.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公益中国网(PUBCN.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公益中国网(PUBCN.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公益中国网PUB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公益中国网(PUBCN.CN)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