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工作
兰大与新西兰学者共筑社会工作“心”桥梁
2025-05-15 15:26:05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甘肃新闻5月14日电 在古丝绸之路上,曾有一位来自新西兰的国际友人路易·艾黎,用毕生心血架起东西方文明交融的桥梁;而在今天的学术丝路上,同样有一位新西兰学者,以赤诚之心将兰州大学与奥克兰大学的友谊之树种在黄土高原与太平洋之间——他便是奥克兰大学社会工作领域资深专家迈克尔·韦伯斯特(Michael Webster)博士,他用实际行动让“多元共生”的理念在学术合作中生根发芽。

兰大与新西兰学者共筑社会工作“心”桥梁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学者一行访问兰州大学时合影。

初访金城:播下友谊种子

2018年春天,当迈克尔第一次访问兰州大学时,他与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师生围坐探讨多元文化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思想的碰撞如同黄河浪花般激荡。在社区工作坊中,他以“社会工作领导力:价值与行动”和“移民、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文化社会工作”为主题,将新西兰多元文化治理经验与西北多民族社区的实践智慧相融合。这场跨越半球的对话,不仅让师生们触摸到毛利文化的学术脉搏,更悄然埋下了两校合作的种子。

深耕厚植:培育学术绿荫

2019年5月,“多元文化与社会工作:全球化时代的对话与交流”国际学术会议在兰州大学召开。迈克尔力邀时任奥克兰大学副校长的辛迪·基罗(Cindy Kiro)教授远道而来,这位后来成为新西兰首位毛利裔女性总督的学者表示,将与兰州大学共同打造跨文化研究的学术共同体。

这场学术盛会犹如春风化雨,催生了更具深度的合作——2021年,迈克尔博士与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焦若水教授以及Stephanie Boddie副教授、赵芊蔚博士和David Hodge教授共同在《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联合发表论文《Establishing a social work model for China's rural vitalisation strategy》,将田野调查的结晶转化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理论成果。

静待花开:见证合作硕果

2024年,当“多元文化与社会工作:全球化时代的对话与交流”国际学术会议再度在兰州召开时,迈克尔充当多元文化交流的“信使”,邀请新西兰梅西大学社会工作专家共赴金城参与国际会议;总督辛迪·基罗女士的贺信跨越重洋,字里行间满是对两校情谊的珍视。

同年,在迈克尔的联络下和兰州大学国际处“一流学科伙伴计划”的支持下,赵利生教授率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团队访问奥克兰大学咨询、人类服务与社会工作学院(现为艺术与教育学院),对方热情接待访团成员,并就两校人类学、社会工作的发展和合作进行达成初步共识。

兰大与新西兰学者共筑社会工作“心”桥梁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艺术与教育学院与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

金城再约:共绘未来蓝图

2025年4月18日,奥克兰大学艺术与教育学院代表团回访兰州大学,奥克兰大学艺术与教育学院院长Nuala Gregory教授与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赵利生教授共同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从学生交换到联合培养,从教师互访到出版合作,这份合作备忘录不仅承载着两校深化合作的愿景,更是对迈克尔博士多年耕耘的最佳致敬。

此刻回望,迈克尔的足迹仿佛在黄土高坡与奥克兰港湾之间勾勒出了一幅跨越山海的学术交流画卷。从他初访兰州时在黄河之滨播下的友谊种子,到兰州大学“一流学科伙伴计划”助力团队跨越重洋的破土之行,再到合作备忘录签署时满枝的繁花硕果,每一步都凝聚着他不懈的努力与坚定的信念。

他主持的工作坊、牵线的学术交流、促成的学术访问,宛如串起珍珠的丝线,让两校的合作愈发璀璨夺目;他所推动的两校社会工作、人类学的学科合作,不仅是学术领域的探索,更是对社会融合与多元共生的深刻践行,为双方在社会工作、人类学领域的合作开辟了新路径,也为全球社会工作与人类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贡献了力量。

在推动中新人文交流的过程中,还有新西兰总督辛迪·基罗女士、奥克兰大学艺术与教育学院院长Nuala Gregory教授、国际交流副院长Lawrence Zhang教授、社会工作系系主任Jay Marlowe教授、梅西大学Mark Henrickson教授、UNITEC理工学院社会实践学院的陈植博士等付出了诸多的心血和努力。

在两院的合作备忘录签署后,兰州大学师生将会很快踏上前往奥克兰大学进行海外访学和联合培养的学习旅程;奥克兰大学也有师生持续到兰州大学进行交流和访问,双方友好交流的种子将源源不断的传递下去。正如路易·艾黎当年在古丝绸之路上架起东西方文明交融的桥梁,这些学者如今也在学术的丝路上,用智慧与热情为兰州大学与奥克兰大学搭建起了一座跨越文化与地域的友谊之

兰大与新西兰学者共筑社会工作“心”桥梁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5-05-15 08:39

中新网甘肃新闻5月14日电 在古丝绸之路上,曾有一位来自新西兰的国际友人路易·艾黎,用毕生心血架起东西方文明交融的桥梁;而在今天的学术丝路上,同样有一位新西兰学者,以赤诚之心将兰州大学与奥克兰大学的友谊之树种在黄土高原与太平洋之间——他便是奥克兰大学社会工作领域资深专家迈克尔·韦伯斯特(Michael Webster)博士,他用实际行动让“多元共生”的理念在学术合作中生根发芽。

兰大与新西兰学者共筑社会工作“心”桥梁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学者一行访问兰州大学时合影。

初访金城:播下友谊种子

2018年春天,当迈克尔第一次访问兰州大学时,他与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师生围坐探讨多元文化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思想的碰撞如同黄河浪花般激荡。在社区工作坊中,他以“社会工作领导力:价值与行动”和“移民、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文化社会工作”为主题,将新西兰多元文化治理经验与西北多民族社区的实践智慧相融合。这场跨越半球的对话,不仅让师生们触摸到毛利文化的学术脉搏,更悄然埋下了两校合作的种子。

深耕厚植:培育学术绿荫

2019年5月,“多元文化与社会工作:全球化时代的对话与交流”国际学术会议在兰州大学召开。迈克尔力邀时任奥克兰大学副校长的辛迪·基罗(Cindy Kiro)教授远道而来,这位后来成为新西兰首位毛利裔女性总督的学者表示,将与兰州大学共同打造跨文化研究的学术共同体。

这场学术盛会犹如春风化雨,催生了更具深度的合作——2021年,迈克尔博士与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焦若水教授以及Stephanie Boddie副教授、赵芊蔚博士和David Hodge教授共同在《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联合发表论文《Establishing a social work model for China's rural vitalisation strategy》,将田野调查的结晶转化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理论成果。

静待花开:见证合作硕果

2024年,当“多元文化与社会工作:全球化时代的对话与交流”国际学术会议再度在兰州召开时,迈克尔充当多元文化交流的“信使”,邀请新西兰梅西大学社会工作专家共赴金城参与国际会议;总督辛迪·基罗女士的贺信跨越重洋,字里行间满是对两校情谊的珍视。

同年,在迈克尔的联络下和兰州大学国际处“一流学科伙伴计划”的支持下,赵利生教授率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团队访问奥克兰大学咨询、人类服务与社会工作学院(现为艺术与教育学院),对方热情接待访团成员,并就两校人类学、社会工作的发展和合作进行达成初步共识。

兰大与新西兰学者共筑社会工作“心”桥梁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艺术与教育学院与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

金城再约:共绘未来蓝图

2025年4月18日,奥克兰大学艺术与教育学院代表团回访兰州大学,奥克兰大学艺术与教育学院院长Nuala Gregory教授与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赵利生教授共同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从学生交换到联合培养,从教师互访到出版合作,这份合作备忘录不仅承载着两校深化合作的愿景,更是对迈克尔博士多年耕耘的最佳致敬。

此刻回望,迈克尔的足迹仿佛在黄土高坡与奥克兰港湾之间勾勒出了一幅跨越山海的学术交流画卷。从他初访兰州时在黄河之滨播下的友谊种子,到兰州大学“一流学科伙伴计划”助力团队跨越重洋的破土之行,再到合作备忘录签署时满枝的繁花硕果,每一步都凝聚着他不懈的努力与坚定的信念。

他主持的工作坊、牵线的学术交流、促成的学术访问,宛如串起珍珠的丝线,让两校的合作愈发璀璨夺目;他所推动的两校社会工作、人类学的学科合作,不仅是学术领域的探索,更是对社会融合与多元共生的深刻践行,为双方在社会工作、人类学领域的合作开辟了新路径,也为全球社会工作与人类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贡献了力量。

在推动中新人文交流的过程中,还有新西兰总督辛迪·基罗女士、奥克兰大学艺术与教育学院院长Nuala Gregory教授、国际交流副院长Lawrence Zhang教授、社会工作系系主任Jay Marlowe教授、梅西大学Mark Henrickson教授、UNITEC理工学院社会实践学院的陈植博士等付出了诸多的心血和努力。

在两院的合作备忘录签署后,兰州大学师生将会很快踏上前往奥克兰大学进行海外访学和联合培养的学习旅程;奥克兰大学也有师生持续到兰州大学进行交流和访问,双方友好交流的种子将源源不断的传递下去。正如路易·艾黎当年在古丝绸之路上架起东西方文明交融的桥梁,这些学者如今也在学术的丝路上,用智慧与热情为兰州大学与奥克兰大学搭建起了一座跨越文化与地域的友谊之桥。

https://share.gmw.cn/local/gs/2025-05/15/content_38026237.htm

编辑:张念茹  审编:益申合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公益中国网”(域名PUBCN.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公益中国网(PUBCN.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公益中国网(PUBCN.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公益中国网PUB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公益中国网(PUBCN.CN)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