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工作
临终关怀社工吴新:让生者无憾,让死者安心
2021-07-22 10:39:15来源:孙骁爱娱乐

“看了那么多生死以后,过去已经过去,未来是个未知,你只能好好地活每一天。”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放化疗中心,在一片树影中有个叫宁养院的地方:他们免费上门为癌症晚期贫困患者提供临终关怀,包括镇痛治疗、舒适护理、心灵照顾、哀伤辅导等服务,让每个病人都能安详地离世。

医务社工吴新刚到宁养院的时候,“心理上非常压抑”,不会排解。

第一次见到的病人,肝癌腹水,而且到了晚期。吴新第一次走进病人家门时,本能地跳了出来,“我在病房内没有见过。”

图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宁养院。

吴新在宁养院工作10余年,已经是培训师。

接待室被她布置得很温馨:墙边一排排蓝色文件夹十分醒目,“这是患者的资料存档,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已不在人世了……”

据吴新介绍,宁养院的患者大多是被确诊为癌症晚期的,他们接受临终服务时,平均只剩下57天。

“你想我的时候,你打开水龙头,我就在那里”

“死”在中国是一个禁忌,很多人难以理解临终关怀。

在上海,某临终关怀机构旁的居民区,部分居民会在家里的窗户上贴上镜子,意思是将晦气反射回去。在武汉,一些市民看到宁养院的车辆都会绕行,有时不让他们进入社区,有人甚至会阻挠他们的工作。

这主要是因为国内死亡教育并未普及。资料显示,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死亡教育的课程从上世纪70年代就已进入中小学。而在国内,类似的课程还停留在医学院的选修课中。

经济学人智库在对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死亡质量”指数调查后,发布《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报告显示,公民死亡质量英国位居全球第一,而中国大陆则排名第71。

事实上,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起步并不算晚。早在1988年,天津医学院就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中心。然而,33年过去了,临终关怀在中国的境遇仍显坎坷。

“很多病人在临终前其实是很孤独和害怕的。” 吴新说,他们希望通过人性化服务缓解临终病人的身心痛苦,陪着他们,让他们安详地离世,“与死亡握手言和。”

一般而言,临终关怀时长从3个月到半年不等,病人离世后要还要安抚家属。工作人员分成两组,每组一周去探访两次。除了社工,随行的医生为病人做免费诊疗。

临终关怀的病人,经常去医院拿止疼药,院方只能提供一部分。

吴新受邀到肿瘤科等科室做客,面对治疗已无多大作用的癌症患者,她听到最多的是患者的无助:“治疗没用了,我该去哪里?最后该怎么办?”

我不怕死,就怕在死之前的那种痛苦那种无奈。

有一位癌症患者说:“我就想快乐高兴地活着,快乐地死去。”

一名下咽癌晚期患者坦言自己很痛苦,因此不愿起床,只想着睡着就好。

“睡着时会做梦吗?”

因为活着已经很累了,所以不敢做梦,怕梦里也会很辛苦。

他摇了摇头,拿手臂挡住眼睛,“”

你想我的时候,你打开水龙头,我就在那里。

吴新记得,有一位患者,她是想着自己死后,把骨灰撒在江里面,她就跟她儿子说:“”

吴新时常望着长江水,眼神变得平静而悲悯。

让病人和家属生死两相安

“抗癌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到了癌症晚期,病人备受折磨,家属也一样。”

癌症病人在面对痛苦和死亡时常常会情绪失控,波及旁人,这时家属会倍感委屈。

吴新说,临终关怀除了生理上的给药和治疗,心理上也会对病人做疏导,甚至涵盖了家属,还要调节家庭矛盾。

我们叫生死两相安

“我们要教会家属如何跟病人进行有效沟通。” 吴新说,要让家属“道谢、道歉、道爱和道别”,让他们不去纠结内心,让他们生者无憾,死者安心,“”。

吴新在接受我们的采访。

旅行笔记

对于吴新来说,每一个患者的人生都是一本书。

为了记录患者生命的最后时光,一群大学生义工带着笔记本、拿着DV,帮助患者整理记录下他们最后的日子,这里有他们对生命的不舍和对世事的超然。

吴新拿出制作好的旅行笔记,“(它)是一个生命回顾的过程,帮助病人进行一个人生的整全,而不是觉得我(病人)在这里就是一个废人,就是一个拖累家人的人。”

不过,吴新也有遗憾。她说,她给别人做过那么多旅行笔记,但她父亲去世以后,却没有留下他的足迹。

人的归宿就是死亡

没什么,只是跟你说一声,让你心里有个数而已。

见多了生死后,吴新每次出差前会把家里的事情跟儿子交代一下。“刚开始,我儿子还嗯嗯嗯,后来他问:妈,你干嘛每次出差都要说一遍呢?我说”

这也是我价值存在的一种方式。

因为临终关怀方面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吴新希望自己退休以后做个义工,“”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公益中国网”(域名PUBCN.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公益中国网(PUBCN.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公益中国网(PUBCN.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公益中国网PUB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公益中国网(PUBCN.CN)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