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工作
从内地到香港看巨变:我做“社工”这十年丨你所不知道的香港
2022-10-13 08:57:29来源:凤凰卫视官方帐号

如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中国这十年,不断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借鉴香港经验到创新发展模式,内地社会工作这十年的巨变,有一批“内地留港社工”感受颇深。来看二十大系列之“你所不知道的香港”——

提升人民的幸福感,社会福利的发展是最直观体现。香港多年来立足自身实际,借鉴全球经验,从全民医疗到综援,建立了一套兼顾效率与公平、成熟完善的福利体系。

香港社工专家多年前曾北上,为内地培养了第一批社工人才。近年来,在国家保障型治理理念下,内地社工工作专业程度不断提升。第五波疫情来临时,香港社工队伍还出现了内地社工支援的身影,这种人文关怀的经验互鉴,让人民的幸福感来得更长远、更可持续。

“我叫谭潇潇,我的朋友们都叫我潇潇多一点,我是贵州人,在2008年来到香港,那个时候是来香港读社会工作的硕士。”

谭潇潇脸上总带着笑,这位贵州女孩喜欢把自己的身份总结为“内地留港社工”。十多年前,内地社会工作尚处于探索时期,当时毫无经验的她作为一名社工“小白”,偶然的机会踏足香港,便被这座城市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氛围吸引。

香港注册社工 谭潇潇:

在内地读本科的时候,社工还是一个很冷门的专业,大部分同学都是被调剂过来的。很偶然的一个机缘,我在大三的时候被选拔到香港和澳门来进行交流和访问,这就像给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原来社工可以做到这么专业,可以这么落地地去做社会服务。

这个“新世界大门”的背后,是一套有着世界水准,又兼具香港特色的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

从综援计划到长者生活津贴等社会保障,从家庭儿童福利到医疗社会服务,这座城市高度发展和制度化的社会福利,保障着每一个个体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彰显着香港社会治理的水准。

2022至2023年度,特区政府在社会福利的经常开支预算超过1100亿港元。这个庞大而又充满活力的社会福利服务系统,可以说是深入社会的每一个“毛孔”。

香港注册社工 谭潇潇:

香港真的是一个慈善之都。香港各种各样拿了慈善牌照的NGO应该超过1万多间了,香港的慈善服务种类之多也让人惊叹,基本上涵盖了从出生到死亡全生命周期的任何一个服务节点,这一点是让我觉得香港的服务种类和颗粒度做得很精细。

在谭潇潇看来,香港的这套系统有政府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也有自下而上生长出来的民间自发参与。这两部分的结合之下,密集的社会服务网络成为香港的最大特色。怀抱着对社会工作的这份热情,从香港、内地两地家庭关系的处理,到儿童发展,她从一线做起,吸取着养分的同时,也见证着十几年来,两地社会结构的变迁。

如今在香港,谭潇潇这样有内地背景的注册社工已有将近400名。这座一直向世界各地输出经验的城市,也给他们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成长机遇。

香港社会福利界立法会议员 狄志远:

因为我们接触国际的空间比较大,最新的知识、最新的研究,在香港可以得到,全世界很多人都很喜欢来香港读社工。过往的一段长时间,其实香港很多老师、有经验的社工和机构,都在国外推动社工的发展,所以这方面的贡献是明显的。

不单是国外,狄志远介绍说,早在三十年前,有经验的港人就“北上”,开始为内地培养第一批社工人才。到如今,随着两地频繁交流,以及“学成”回流内地的人才不断增加,内地的社工人才队伍早已不同往昔。

香港注册社工 谭潇潇:

现在内地社工的职业化程度和规范化程度都比10年前高了很多,还有很多的创新个案。广东地区因为离香港比较近,所以发展更蓬勃一些。

从单纯借鉴香港经验到“广东模式”、“深圳模式”,这背后是十年来,国家已经发展成型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制度框架。从脱贫攻坚到基层治理,参与其中的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已突破160万人,其中持证人员突破73.7万人,相比十年前分别增长了800%和1360%。

除了不断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内地创新模式,引入互联网力量参与社会慈善工作,这一点也让谭潇潇感受颇深。

香港注册社工 谭潇潇:

内地有很多的大型互联网组织,用他们的科技创新优势,在大资料上面让公益更透明了。比如说现在腾讯的“99公益日”,它一年的筹款能力可能就是几十亿。

截至目前,中国互联网公开募捐资讯平台累计带动超过510亿人次的网民参与,人人公益、指尖公益渐成潮流,中国已经成为互联网慈善的全球引领者。这种经验如今还反向输入香港。就在今年9月,“99公益日”在香港启动,内地互联网公司联同香港多家非牟利机构开始探索共建互联网公益文化。

十年间,从人才培养的交流,到两地社工的互助,再到创新模式的互鉴,是两地社会治理经验的良性互动,而“内地留港社工”投身其中,在时代潮流中不断拓宽着自己成长路径。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公益中国网”(域名PUBCN.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公益中国网(PUBCN.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公益中国网(PUBCN.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公益中国网PUB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公益中国网(PUBCN.CN)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