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今天,非遗技艺成为跨越国界的文化使者。近日,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益路童行” 公益课堂的研究生志愿者们,在江苏大学校园内为前来中国游学的塞尔维亚尼什孔子学院学生精心组织了一场以 “扎染结友缘,非遗绽世界” 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中国传统扎染工艺在面对面的互动中,与异国文化碰撞出精彩火花。
志愿者向外国学生讲解扎染知识
活动现场,志愿者们化身 “非遗讲解员”,用生动的案例和直观的演示,为塞尔维亚学生们揭开扎染的神秘面纱。从扎染在黄河流域诞生时的朴素模样,到唐宋时期成为民间流行技艺的繁华景象,再到明清时期工艺愈发精湛的发展历程,志愿者们娓娓道来,让大家知晓这门手艺跨越千年的传承故事。随后,他们拿出扎染线、皮筋、染料等工具,一边演示捆扎时如何通过折叠角度控制图案,一边讲解染色时水分、时间对色彩深浅的影响,还特意提醒大家:“每一个小小的操作细节,都会让最终的作品独一无二,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设计”学生们听得入神,不时点头示意,眼中满是跃跃欲试的期待。
外国学生自己动手创作
不同于以往的课堂形式,这次活动更注重 “体验式学习”。志愿者们将学生们分成小组,鼓励大家结合自己的文化背景发挥想象。在动手环节,有的学生模仿塞尔维亚传统纹样进行捆扎,有的则尝试用折叠法做出几何图案。志愿者们穿梭在各组之间,手把手教大家如何让染料均匀附着,如何避免染色时弄脏衣物。当一件件带着异域创意的扎染作品缓缓展开,学生们纷纷发出惊叹声。
志愿者指导外国学生如何布局调色
活动合影
“这比我想象中更有趣!中国的扎染就像魔法,能把白布变成艺术品。” 一位塞尔维亚学生捧着自己染出的蓝白花纹围巾,用中文和英文混合着表达喜悦。志愿者们看着这些充满活力的 “洋学生”,感慨道:“让扎染走出国门,不是简单的技艺展示,而是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的生命力。” 这场跨国界的扎染实践,不仅让塞尔维亚学生们在动手过程中感受到创造的奇妙,更让千年扎染技艺在与异国文化的对话中,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一抹灵动的色彩。(通讯员 曹冬 葛钰辰 陈茜茜)
https://www.jntimes.cn/xxzx/202508/t20250804_8510273.shtml
编辑:王月 审编:益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