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护碧水映青山
湖州南太湖新区:设立水生态修复基地
增殖放流现场。
正义网讯(通讯员丁婕 王菲菲 王丽枫)“今天这个基地的设立,为南太湖水生态系统修复提供了新的探索实践途径。”8月15日,在浙江省湖州南太湖新区水生态修复基地设立现场,浙江省人大代表、“益心为公”志愿者徐洋评价道,“我将积极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继续为生态检察工作建言献策,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格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为实现以案促治,做好生态检察恢复性司法,发挥各单位协同联动作用,构建共治共享的生态保护格局,南太湖新区检察院联合新区社会发展局、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共同开展生态保护主题活动。
活动当天,三家单位共同为“南太湖水生态修复基地”揭牌。该基地将成为多方协同推进生态修复的重要实践载体,集修复、科研、教育于一体。今后,检察机关在办理生态环境保护类案件时,针对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督促涉案当事人科学增殖放流、恢复水生植被、补植复绿等。
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益心为公”志愿者的共同见证下,南太湖新区检察院与新区社会发展局、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共同签署《水生态修复暨技术协作框架协议》。该《协议》旨在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在水生态损害调查评估、修复方案制定、技术支持保障、生态普法宣传等方面深化合作,实现“专业技术+行政执法+司法保障”的有机衔接,为南太湖流域水生态保护提供全方位支撑。
在增殖放流环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益心为公”志愿者以及少儿志愿者代表一道,将鱼苗缓缓倒入南太湖水域。参加活动的南太湖新区人大代表乐晓芳感慨道:“看到孩子们参与增殖放流时认真的模样,我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正在代代相传。”
活动现场,检察干警们还通过设置展板,展示了一年来该院办理的非法捕捞、非法狩猎、非法占用农用地、污染水体等典型案例,解读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则现场普及水生态保护知识,解答群众疑问,进一步提升公众生态环境保护素养。
“水生态修复基地的设立为南太湖水生态系统修复搭建了新的平台,通过科学有效的修复手段,逐步重塑南太湖水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提升。同时,它也将成为检察机关与行政部门紧密协作的重要纽带,构建起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固防线。”南太湖新区检察院检察长张毓岑表示,今后,该院将更好地协同相关行政部门,共同守护好绿水青山。该院会将基地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前沿阵地,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公众参与活动,将生态保护的法治观念深深植入广大群众心中,引导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风尚。
http://news.jcrb.com/jsxw/2025/202509/t20250901_7117434.html
编辑:王月 审编:益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