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治理的复杂系统中,资源碎片化与参与低效性始终掣肘着社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传统实践场域中呈现双重结构性矛盾:社区自组织服务供给缺乏协同整合的“碎片化生存”,居民参与呈现缺乏持续有效的参与机制的“制度性缺失”。兴园中心以微治理创投项目为支点,构建“资源链接-主体协同-生态培育”的三阶作用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多元共治的生态网络,将分散资源转化为治理动能,将被动参与转化为主动共治,实现了服务供给的精准触达。这一实践印证了“微治理”撬动“大变革”的治理逻辑,重构了社区资源的流动逻辑,更培育出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居民受益的可持续治理生态。
“ 小蜜蜂 ”点燃共治生态,“灰 地库 ”焕发安全活力
曾经,在兴园中心御景城小区的地库通道里堆积着废旧纸箱、废弃家具等易燃杂物,这些“隐形炸弹”不仅侵蚀着公共空间,更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居民头顶。面对这一治理顽疾,金桂社区策划实施了“小蜜蜂”平安巡逻队项目,以地库安全为核心,以居民共治的理念,打造出地下空间安全治理的示范样本。
【微光破局:从个体到团队的共治基础】
面对地库杂物堆积这一“顽疾”,项目以精细化治理为刃,用巡逻微光切开安全症结。以红色小管家为圆心,带动社区内15名关注地库安全的居民,组建涵盖老中青各年龄段的多元巡逻志愿队。通过培育居民自治队伍,将分散的个体力量凝聚成地库安全巡防主力队伍,让地下空间从“隐患盲区”蜕变为“共治实践区”。
【双序共生:行动与意识共振的生态闭环】
探索运用“巡查+宣导”双轨形式,在39场“地库安全巡查”中构建“发现-反馈-整改-复盘”的共治生态链。通过“参与积分”与“问题改善”双重驱动,将被动管理转化为主动参与,巡逻队成员每上报一处隐患既能获得巡逻积分,又能在多方介入下看到所反馈问题的解决,让“要我安全”的被动接受转变为“我能守护安全”的自觉行动,实现物理空间改善与意识生态焕新的双螺旋上升。
【多维共治:构建可持续的安全共同体】
打破物业、社居委、居民三方之间的壁垒,建立共治行动综合体,小蜜蜂巡逻队作为生态联结者,通过高频次的定期巡逻发现问题点,及时记录并反馈至社居委,再由社居委协调物业介入处理。形成“发现问题-协同处置-制度完善”的良性循环。这种多轮驱动的治理模式,不仅消除了15处重点隐患,更建立起长效防护机制,形成共治生态的萌芽。
“小蜜蜂”平安巡逻队项目以“微小治理切口+居民志愿动能+多方联动服务”为创新引擎,将“灰地库”转化为“共治实践区”,将社区内分散的居民志愿资源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新动能,形成可持续的共治生态。
案台集众议,廊下绘新篇
在银杏社区和谐宜居建设过程中,非机动车无序停放、飞线充电等民生“堵点”成为居民幸福生活的“绊脚石”。为破解民生痛点、疏通社区治理“毛细血管”,银杏社区策划实施长廊议事项目,构建起协商共治平台,以民主协商机制为驱动,架起居民需求与社区治理的“双向快车道”,让民生微实事服务转化为品质提升新动能,在精细化治理中托举居民幸福期许。
【叶脉破局:让“乱线交织”化作“共治经纬”】
在兴园北区,盘根错节的飞线充电与无序停放的“移动小吃摊”,曾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幸福感和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2023年起银杏社区长廊议事会项目以“协商共治”为引,启动一场静水深流的生态重构:前期通过问卷调研、居民访谈等形式精准测绘问题地图,从几百份居民意见中将零散抱怨凝练转化为可议事的公共议题。
【三阶结果:从问题明晰到方案落地】
广征集,解争议:灵活运用基层治理平台微信小程序“随手拍”功能与网格化渠道收集居民意见建议;创新议事协商形式,成立长廊议事会,常态化开展小区治理协商议事,规范议事协商程序,在议事案台上理清问题症结,共商执行方案;发动小区红色小管家、网格员、离退休党员干部等社区能人,开展三轮车停放与飞线充电整治行动。对于整治过程中出现的纠纷可以从邻里内部进行调解,确保方案顺利落地实施。
【生态共振:让“单向管理”变为“多维共生”】
银杏社区长廊议事项目带动居民从“问题受众”蜕变为解决方案“设计师”“工程师”,打破“社区动、居民看”的传统模式,构建“议事—实施—反馈”的生态闭环,激发了居民协商议事的意识,居民参与小区治理的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药红夕阳,托起银龄健康梦
兴园中心辖区内两大回迁老小区内老年人占比高,许多高龄、独居或困难老人需要特别关注,辖区内新华学院药学院的学生志愿者们以“药红夕阳”微创投项目为纽带,连续三年整合爱心与专业资源编织出兴园中心老年健康的守护网,面对老年群体身心照护的双重需求,让传统养生智慧与现代关爱实践深度融合。
【三大行动,深度守护】
药食养生:通过中草药香囊制作、茶话会等形式,系统传授四季养生知识,累计覆盖1000余人次。五禽戏健体:分开设多个教学点,统一教学流程,带领老人科学锻炼,点均参与超50人。上门关爱:入户探访特困老人,100%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同步开展心理慰藉。
【资源聚焦,精准破题】
针对兴园中心老年人健康需求,项目整合各社区的场地、多专业的志愿者以及社区内社会工作者的资源,构建“活动+探访”双维服务体系。在老年人聚集的社区活动室内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增强老人养生与保健意识的同时还增加了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入户探访动态监控老人健康指标,药剂学专业的学生结合专业知识提醒老年人按时、按需服药,在守护老人身体健康的过程中也为老人带来情感关怀。
【多维提升,长效浸润】
项目实现健康服务“三个到位”:知识传授到位——老人掌握养生茶方、五禽戏标准动作;健康监测到位——血压体重数据动态跟踪,服药提醒个性化;情感关怀到位——孤独老人获得定期陪伴,幸福指数显著提升。正如李奶奶所言:“现在生活有滋味,身体有支撑,心里更暖和!”
药红夕阳项目以资源集中为支点,撬动起社区为老服务的提质增效。当优质服务精准触达每位老人,当传统智慧与现代关爱相遇,这里正书写着“志愿红温暖夕阳红”的美好篇章。
守护之名,填补成长空白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金桂社区核心家庭占比超70%,“下午四点半”已成为困扰双职工家庭的普遍性痛点——孩子放学无人接管的安全隐患、课后时光缺乏有效引导的成长焦虑,折射出社区服务与居民需求的结构性错位。为此,金桂社区创新启动园丁帮帮团,以“教育共治、成长共护”为核心理念,打造家门口的“儿童成长站”,让每个孩子的课后时光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生课堂。
【五育并举,打造安全成长屋】
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部分空间重构,升级为“儿童成长枢纽”,配备24小时监控、主题活动角,围绕“德润童心·智启未来·体魄强基·美育浸润·劳育践行”五大体系,开发10余种课程,累计开展超200课时,实现“每周不重样,每月有主题”。
【资源聚合,让专业力量扎根】
项目突破传统服务模式,构建“社区主导、多元参与、专业赋能”的资源整合平台。联动高校智库,与合肥工业大学共建实践合作,引入机器人编程等课程研发与技术支持;导入社会资源,整合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资源,开发科学实验、爱国教育等特色课程;挖掘社区内部资源,以项目发掘退休教师、手工达人等社区人才20余名,实现课程拓展与更新。
【内生挖掘,从受益到共建蜕变】
精准招募,设立家长志愿者、专业导师两级梯队,通过“积分银行”实现服务时长兑换社区福利;专业培育,联合社会组织开展志愿者赋能工作,提供儿童心理、急救技能等培训;人才反哺,通过志愿者积分激励机制,带动30余户家庭参与社区事务,构建起“教育-服务-治理”三位一体的社区发展新模式。
“乐在金桂 园丁帮帮团”不仅是一个课后服务项目,更是新时代社区治理创新的试验田。通过标准化课程体系输出、志愿者培育体系共享,推动社区建立儿童友好型生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安全、有益、充满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让每个家庭都能感受到社区治理的温度与智慧。
兴园中心微创投项目以微小支点撬动治理变革,通过“资源链接-主体协同-生态培育”三阶机制,将碎片化资源转化为治理动能,让被动参与化为主动共治。项目孵化12个社区自组织,培育300余名居民骨干,印证了“微治理”撬动“大变革”的实践逻辑。
从“单兵突进”到“集团作战”,从“政府独奏”到“全民合唱”,兴园中心重构了社区资源的流动逻辑,更培育出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居民受益的可持续生态。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微创投模式,让每一束微光照亮治理盲区,让每一次创新激荡发展回响,让社区在共建共享中成长为承载美好生活的“生态之树”。
https://cnews.chinadaily.com.cn/a/202505/07/WS681af7afa310205377031f10.html
编辑:张念茹 审编:益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