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湖北通城:扶贫微工厂助力乡村振兴
2020-04-16 09:42:53来源:中国扶贫网

图片1.png

员工在塘湖兴楚电器扶贫工厂赶制电器开关产品订单。

挣钱“北上广”,幸福喜盈门。如今,在通城这一观念,正悄然发生变化。

位于幕阜山北麓,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湖北省通城县,大力实施企业兴乡工程,积极引导企业“走村入户”,按照“两有两无”的标准将闲置厂房、学校改造为“扶贫微工厂”,探索出一条以“扶贫微工厂”为载体、帮助贫困群众就近就业的“造血式”扶贫新路子,撬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乡村产业振兴与脱贫攻坚的同频共振,贫困户在家门口数着票子,住着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图片2.png

村民在沙堆镇石冲村扶贫车间生产葛根面条。

种下葛根拔穷根

测量体温、消毒,换衣、换鞋。再消毒、换衣、换鞋。昨日一大早,在通城县石冲村扶贫微工厂,贫困户段大平进入葛根面条加工车间的程序一直保持着,这也是厂里规定动作。

“受疫情影响,不能外出务工,在扶贫工厂上班,每天工资百多元,还可以照顾智障儿子”。段大平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

春回大地,生机勃勃。记者走进通城县佳盟葛根种植合作社种植基地,沙堆镇瑶泉村13组贫困户卢延林正在抢抓好天气种植葛根。

“过去我们这里种植苞谷收入很少,现在把土地租给合作社有一笔收入,来这里干活还有一笔收入,真的划得来”!一边干活一边“算计”着收入的卢延林乐开了花。

贫困户卢延林,全家6人生活,儿子没有技术,一人在外务工,两个孙子读书,生活困难。现在在基地务工每天工资百元,加上土地流转费,年收入过2万元。

通城县佳盟葛根种植合作社由瑶泉村返乡青年叶英明,石亦夫,卢济明等3名村民组建成立。

“葛根像红苕一样,非常好种,只要猪粪这样的农家肥料,浇灌在地里,每亩收获3000斤左右,按照当前行情可以卖到6000元。”

谈到葛根的市场前景,该合作社负责人卢济明信心满满。

葛根具有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功效,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加强肝脏解毒功能、延缓衰老促进造血功能等方面的作用,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我们栽种的葛根大量使用农家有机肥,葛根品质非常好,下一步合作社还有扩大种植面积的打算,让更多的老百姓一起参与到葛根种植中来,让大家一起致富。”

贫困户吴培中,在看到合作社带动农户种植获得丰收后,在合作社免费领取了300株苗子,栽进了闲置的地里,到收获时节收获了1000斤葛根,收入近3000元。目前,他在自家土地种植后,还常常在合作社务工,每月收入1000多元,全家也因此而走上了脱贫路。

“比起种传统农作物来说,葛根种植真的是最好的选择,不仅产量高,价格也有保障。”拔掉了“穷根”的吴培中表示,再努一把力,发展壮大规模,巩固脱贫成果。

如何让这富民产业惠及更多贫困户!2019年8月,合作社与湖北康维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投资1000万元,种植中药材葛根、百合2000多亩,加工葛根粉面条、百合面条等深加工健康农产品。

种下葛根拔“穷根”。从葛根种植基地到扶贫微工厂,再到产品销售,形成完整产业链,带动贫困户182户,316人脱贫致富。

图片3.png

贫困户在堆山村扶贫车间加工八角砂轮。

车间建村头种田赚钱两头忙

走进塘湖镇塘湖社区的兴楚电器“扶贫微工厂”,崭新的厂房,洁净的工区,员工们戴着口罩一字排开忙着生产电器开关出口订单。

“扶贫微工厂”的开产,给社区贫困户胡亚利迎来新的春天。

来“扶贫微工厂”上班前,她在千里之外的浙江务工,一年到头难得回家一两次,家里的老人、小孩照顾不到,在外很担心。而现在村里“扶贫微工厂”的开办,让她解除了烦恼,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厂里采取计件的形式发放工资,多劳多得,调动了我们的积极性,一个月有两三千块的工资,又可以照顾家里的老小”。胡亚利还告诉记者,今年打算再努一把力,做两间新房,巩固脱贫成果。

离塘湖镇不到十公里的关刀镇关刀村一组贫困户刘四来也享受到了“扶贫微工厂”政策所带来的实惠。

刘四来的丈夫去世多年,留下8岁的儿子,为了生活,多年在外奔波,厌倦了没有归属感的生活,一直希望能在家找到一份稳定工作。去年村里头的蓝极星广告“扶贫微工厂”开办后,回到家乡来厂上班,一个月也有3000元,一点也不比在外差,工厂离她家不到半里路,赚钱照看孩子两不误。

“去年至今,通城县按照“两有两无”(有业主承租,有带动贫困户务工,无环境污染、无安全隐患)的标准将闲置学校、村委会改造为“扶贫微工厂”,投入2000余万元,新建、改建“扶贫微工厂”共51个,涉及服装、电子、农副产品等10多个行业,解决了1200多名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实现6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县长刘明灯介绍。

图片4.png

贫困户在关刀镇里港村扶贫工厂生产万能胶系列产品。

企业兴乡能人振兴乡村

“为家乡出力,回报父老乡亲,振兴乡村是我们最大的心愿”。通城县一大批在外创业精英将工厂搬回家乡,带动贫困户和村民就业致富。

昨日,记者走进五里镇汉上村,在用居民楼改做的生产车间里,10多位村民有的在操作生产机器,有的在干手工活,不一会儿,一箱箱漆包线就生产好了。

五里镇汉上村党员朱新亚,致富不忘乡亲,把车间开回了村里。

村民杜美珍告诉记者,村里的妇女接受手工技能培训不到一个星期,就已经掌握了漆包线所有的加工流程,大家都觉得易学易上手,而且车间就建在村子里,非常方便,现在她们也成了“上班族”,在家门口领着一个月两三千块钱的工资,家里地里的活两不误,这种转变让她们津津乐道,不仅有获得感,还觉得地位也高了。

朱新亚20多岁开始就在深圳打拼,经过多年的努力,开办了凌亚电子公司。前年上半年,事业蒸蒸日上的他得知家乡脱贫攻坚正如火如荼时,顿时萌生了把深圳的电子厂搬回到村里的想法。

朱新亚说,汉上村凌亚电子厂有七八十位村民在这里上班,他们工资高的每月可以拿七千多,工资低的每月也可以拿近千元。

朱新亚将车间搬到村里的消息迅速在汉上村传遍开来,由于生产的漆包线大部分以手工为主,且易学易上手,村里六七十岁的老人也纷纷加入到了生产漆包线的队伍中来。

五里镇汉上村村民李小保有种自豪感,像他这样的六七岁的老人,在家也没有事做,到村里的电子厂拿点线到家来做,一个月可以领到七八百元的工资,不需要手下人的钱用,手里活了,还给孙子零用钱。

朱新亚的凌亚电子厂搬到村里后,管理得当,生产的漆包线质量好,产品一直供不应求。他正着手把规模进一步扩大,让更多的父老乡亲在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

“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需要有更多的能人回乡,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改变乡村面貌。”近日,在村扶贫车间调研的咸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通城县委书记熊亚平鼓励说。

伴随着乡村车间轰鸣的机器声,这个春天,在五里镇汉上村,希望正在村民家门口生长。

对症拔穷根,创新奔富路。通城县通过吸引能人回乡创业,开办建设扶贫微工厂等方式,积极引导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激活乡村经济,助力乡村振兴,鄂南山城——通城迎来新的春天。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公益中国网”(域名PUBCN.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公益中国网(PUBCN.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公益中国网(PUBCN.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公益中国网PUB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公益中国网(PUBCN.CN)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