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呵护好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所激发的精神力量
2021-03-02 08:48:53来源:经济日报

呵护好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所激发的精神力量

核心观点: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点燃了贫困群众的希望之光,加快了贫困群众的追梦步伐,为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提供了丰盈的精神力量。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脱贫群众必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去,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

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脱贫必须摆脱思想意识上的贫困。我们注重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动能,实行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既富口袋也富脑袋,引导贫困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摆脱贫困、改变命运。我们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鼓足‘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干劲,增强‘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韧性,让他们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寥寥数语,深刻而有力地阐述了内在精神动力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性、有效性。

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战胜贫困的勇气和力量。贫困是一种物质匮乏状态,而不应成为思想意识上的懈怠状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精神也是生产力,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摆脱贫困,首先需要贫困群体有摆脱贫困的“精气神”。而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的就是战胜贫困的信心、能力和热情,着力解决的就是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问题。

 

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点燃了贫困群众的希望之光,加快了贫困群众的追梦步伐,为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提供了丰盈的精神力量。身残志坚的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芭蕉箐小组村民张顺东说:“我们虽然残疾了,但我们精神上不残,我们还有脑还有手,去想去做。”贫困群众的精神世界在脱贫攻坚中得到充实和升华,信心更坚、脑子更活、心气更足,发生了从内而外的深刻改变!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发展离不开积极参与生产劳动、创造财富的人。落实好开发式扶贫方针,增强发展能力,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转变,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调动贫困群众脱贫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在解决贫困问题过程中,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注重贫困户自身的发展,恰恰激活了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技扶贫,增强贫困户自力更生的能力;文化扶贫,充实贫困户的精神世界;健康扶贫,强健贫困户的体魄和信心;教育扶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这些体现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专项扶贫,为贫困户架起了脱贫奔小康的坚实桥梁。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脱贫之后,奋斗者的姿态依然要保持,更加美好的生活就在前方。要呵护好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所激发的精神力量。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近日正式发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脱贫群众说,“现在国家政策好了,只要我们不等待、不观望,发扬‘让我来’的精神,一定能过上好日子。”“生活改变了我,我也改变了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在精神力量持续激励着脱贫群众,他们必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去,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公益中国网”(域名PUBCN.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公益中国网(PUBCN.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公益中国网(PUBCN.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公益中国网PUB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公益中国网(PUBCN.CN)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