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入山问樵,遇水问渔,土岭村上盛开幸福花
2020-11-23 10:21:12来源:中国扶贫网

微信图片_20201118165532.jpg

——国网恩施供电公司驻村工作队帮扶建始县高坪镇土岭村工作纪实

走过几道弯弯儿,爬过几道坎坎儿,翻过几个土地岭儿……

湖北省建始县高坪镇土岭村就盘踞在深山峡谷的皱褶里。

曾经的土岭村,“路无三步平,人无三分银。”村民脸上写满“愁容”。

如今的土岭村,悬崖之旁,乡村公路美化亮化,土岭之顶,水晶葡萄年年丰收,峡谷坡地,一管清水进农家,森林康养,特色民宿悄然兴起。脱贫摘帽,村民脸上笑开花……

2017年1月,国网恩施供电公司结对帮扶土岭村。公司选拔驻村工作队的“招贤令”拨动了郭金生,孙东、袁龙、谭明月4位精兵强将的心弦。从此,他们踏上脱贫攻坚之路,与土岭村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们说,驻村是一次赶考,一定要交出满意的答卷。

最温暖的答卷,赢得村民的信任

“峡谷两面是挂坡,峡谷底下石头多。”平均海拔1200米的土岭村,8个村民小组185户685人,分布在挂坡地上,难找半亩平地,“偏远贫穷”是土岭的代名词。

2017年初,土岭村尚有贫困户53户175人,村书记卢发轩心情复杂地给工作队介绍,土岭村,是无水无路无产业的“三无村”。

“入山问樵、遇水问渔。”

面对 “三无”村,脱贫攻坚的突破口在哪?这是驻村工作队的灵魂叩问。

走访入户解民情,嘘寒问暖摸家底。

队长郭金生带领工作队员在村书记卢发轩的配合下,家家到户户落,召开小组、屋场会、群众会,耐着性子和村民交心谈心。

从问民所需,到解民所盼。

他们一家一户上门核查情况、宣讲政策。不仅对贫困户的情况了如指掌,对非贫困户的情况也一清二楚。哪几个组连毛公路都没有,哪一块田最陡,哪几个组缺水,哪家养了几头猪几只鸡,哪家是种植能手,他们都如数家珍。

贫困户汤永书的妻子早年去世,房子破旧,家里没人收拾。曾经过着 “走到哪里黑就到哪里歇”的日子。

“我家地场坝是工作队想办法平整硬化的,房子也是工作队维修的,铺盖被褥也是他们送来的,生活有了着落,也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曾经话都懒得说的汤永书,如今逢人就夸工作队。

跟杨永书一样,村里几十户贫困户都在工作队的鼓励和帮扶下,重拾了生活信心,有了脱贫致富的目标。

从村头到村尾,从高山到河谷, 从陌生到熟悉,从被认为“做样子”“走过场等提拔”到亲如一家、再到村民的“依靠”,第一任工作队长敦金生回忆驻村工作,无限感慨,他说,交出了与村民做“亲戚”这份满意的答卷。

微信图片_20201118165535.jpg

最圆满的答卷,让村民“有水吃”

“没有水吃真造孽,本想多养殖几头猪挣点油盐钱肥料钱,缺水没得办法呀。”

8组田德阶说起,一脸无可奈何地向驻村工作队诉说。到峡谷挑水,一趟要个把小时。有时脚一滑,水桶滚到谷底会摔成几块,真是欲哭无泪呀。

村书记卢发轩介绍,7组、8组大部分村民靠天饮水,家家户户都有露天蓄水池。

通过走访,驻村工作队明白,村民做梦都想用上自来水。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望着暗绿色飘满落叶和蚊虫的水, “一定要解决吃水难问题!”成了驻村工作队最大的心愿。

在村民大会上讨论解决饮水困难时,一阵阵掌声久久不息,村民们脸上有了期盼的笑脸。

村民的掌声和期盼就是动力。

爬东坡,走西坡,婆婆针沾满衣裤,石子路磨坏了鞋底,一回回找水源,一次次做论证,一次次细测算。

撰写调研报告,规划实施方案,给公司领导汇报饮水困难。

山同脉,水同源,人相亲,地相连。

公司领导高度重视,每半月到村现场办公一次,内外发力、加减并用。

2019年7月,争取湖北省电力公司对外捐赠资金80万元,启动土岭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当年10月底,终于解决了土岭村及邻村600多人和1000多头牲畜的饮水难题。

“吃水不忘挖井人,一管清水到农家。”2组80多岁的老人郭大伯唱歌感党恩。

在家能致富,哪个愿漂泊。有了自来水,2020年,田德阶养殖能繁母猪,年收入40多万元。明年,他计划投资40万扩大养猪规模。2组50多岁的贫困户段申建,养猪20多头,土鸡100多只,他们说,这就是水的财富。

耄耋老人、壮年少年……

土岭的“脱贫故事”,都是脱贫攻坚路上的一束光。

最嘹亮的答卷,挂壁路变身美丽乡村公路

在深山峡谷改善交通,却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交通问题,困扰着村民祖祖辈辈。改变交通之困,谈何容易?

2004年,,村书记卢发轩带领村民修建公路,是全县乃至全省的传奇。

但土岭地势陡峭,千辛万苦修好的路常常被山洪冲垮,为此,悬崖上的挂壁公路并没有真正解决交通问题。

大路大富,小路小富,无路不富。没有公路山货出不去、物资进不来。要卖猪怎么办?只能像抬轿子一样抬出去。一趟要折腾四五个小时,猪也半死不活了,卖不了好价钱。

村民的苦深深地烙在驻村工作队的心上。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2017年春末,在工作队与村支两委的工作例会上,大家共同有着一种当初卢发轩修路的战天斗地的精神。大家一齐高呼:“公路修不修?”“修!”嘹亮回答响彻村委会。

“我们要让挂壁公路变身美丽的乡村公路”

驻村帮扶工作队和卢发轩一道,跑项目,写报告,向县领导“诉苦”,向交通部门“要路”,1700万元公路建设资金落地土岭。硬化了从国道到土岭村各村组主干道的道路。修路期间,工作队员和村支两委轮流蹲守在工地,渴了喝山泉水,饿了啃方便面,全力监督工程质量和安全。

2018年底,是土岭村载入史册的一页,昔日的挂壁公路,华丽转身为玉带般的乡村水泥路,硬化村组公路29.5公里,建成错车台40个,水泥路通到了8个组。

交通改善,让村民有了更大增收空间。

“喇叭一响就是钱来!享公路的福啊,享国家的福啊。”收购农副产品的车直接开到了家门口。5组70多岁的郑江东数着卖猪的钱,无比感恩。

最美的名字,村民的“跑腿”者

如何牵住产业发展的‘牛鼻子’?以“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产业发展?

在产业发展村民大会上,发展葡萄,符合民意、顺应民心。

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开始浓墨重彩地规划,信心百倍地 “跑腿”。

向上争取产业发展资金,家家户户指导产业发展技术。组织种植大户到贵州安顺平坝区学习葡萄种植管理经验。又聘请农技专家进村讲授种植管理技术,培训村民300余人次,培养了50名葡萄种植能手。全村共发水晶葡萄600余亩,185户农户中葡萄种植户有153户,占农户总数的82%。

优质水晶葡萄丰收了,销售难怎么办?

工作队达成共识,还是“跑腿”。

借消费扶贫活动,将葡萄销售到武汉、荆州、襄阳等地。3年来,土岭村累计产出优质葡萄13万余斤,实现销售收入100多万元。

7组村民黄光荣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开情大笑地说,发展3亩葡萄,每年纯收入达2万元,全是工作队帮助销售的,品牌打响了,往后自己也能销售了。全国人大调研组到土岭村现场调研后,捕捉到了村民真诚的笑容,充分肯定国网恩施供电公司驻村帮扶工作“用心、用情、用力”。调研组感言:“老百姓真笑假笑我们看得出来。”

绿色,是土岭的底气、底色、底牌。全村1000余亩耕地,10000多亩森林,森林康养,森林民宿得天独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未来,土岭村要靠这样的生态环境来体现价值、增加吸引力。”

已开业的7家民宿生意火爆。公司多方争取资金170万元,在土岭村修建民宿旅游接待中心,2021年将正式营业。

2019年任驻村工作队长的谭明月对未来的发展踌躇满志:“土地岭有活力,村民有梦想,为土岭‘跑腿’我们有信心!”

回眸驻工作队走过的路,在他们的足音里能听到土岭村脱贫路上发展的脉动,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土岭村脱贫摘帽后乡村振兴的未来。

土岭,留下了脱贫攻坚的历史印记,也留下了驻村工作队动人的故事!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公益中国网”(域名PUBCN.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公益中国网(PUBCN.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公益中国网(PUBCN.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公益中国网PUB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公益中国网(PUBCN.CN)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