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湖南省委政法委驻村帮扶工作队: 推动教育助学落细落实
2020-10-12 10:52:19来源:中国扶贫网

微信图片4.jpg

2018年3月23日,湖南省委政法委驻村帮扶工作队,正式入驻宜章县瑶岗仙镇新屋村开展帮扶工作。该工作队坚持提前介入、谋定后动、主动作为、统筹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始终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以强化造血功能为根本,以推进项目建设为载体,全面落实脱贫攻坚各项措施,2018年底全村脱贫摘帽,退出贫困村序列。该年度新屋村被宜章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村”,村党支部被宜章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并连续七年被宜章县委评为“红旗村”党支部。委驻村工作队2018、2019年度考核均被省驻村办评定为优秀等次。现着重把教育扶贫情况汇报如下:

一、新屋村基本情况

瑶岗仙镇新屋村位于瑶岗仙镇中心,是镇政府驻地所在村,距离县城53公里,地处资兴市、苏仙区、汝城县交界之地,是省级贫困村。全村总面积1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00亩、林地1.5万余亩。下辖13个村民小组,有村民476户1908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1户261人。现有村干部5名,党员32名(含3名工作队员)。

二、教育扶贫情况

(一)拆除新屋小学,原址新建瑶岗仙镇中心小学

帮扶前:瑶岗仙镇新屋小学是一所百年名校,位于该村下书房,她经历清朝中期长策欧阳氏家庭传经、授业之“经馆”及创办新学的“观澜书院”、国民完小、长策完小、长策中学、新屋(红旗)小学、长策中心小学、新屋联校。百年老校,古韵沉淀,为瑶岗仙镇输出了大批人才。原有国民党中将欧阳芬,现有全国道德模范、大山卫士刘真茂,上市公司网宿科技首席安全官欧怀古等。

因各种原因,新屋小学已被弃用20来年。旧校舍残垣断壁,杂草丛生。瑶岗仙镇所辖的新屋村、老屋村、和田村(居)等十个村在读的小学生共有562名,其中一、二年级安置在幼儿园,三至六年级安置在2公里外初中部。全镇没有一所完全小学。

帮扶后:经驻村工作队和多方的共同努力,2019年3月13日,成功引进东莞展能公益LP61团队援建新屋小学的项目。教育兴村、教育强村、教育富村的长远大计在瑶岗仙镇新屋村播撒下了希望的种子。

2019年3月14日举行新校奠基仪式,规划对新屋联校进行拆除,新建瑶岗仙镇中心小学,实现小学与幼儿园分开、村内适龄学生“普九”入学率达到100%。新建瑶岗仙镇中心小学在原址上扩建,位于策河水、里富洞河、彭家河三河交汇之地,东临凌云塔,风景秀丽,乃人杰地灵之地。新校占地17998.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557平方米,规划一到六年级12个班额。现今,学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总投资一千四百多万,建成了5人制足球场、塑胶跑道、篮球场、羽毛球场、沙池单双杠区、音乐舞蹈室、美术室、科学仪器室、图书室等,学校设备设施一应俱全,成为农村一所标准化寄宿制学校。招生范围覆盖新屋村、老屋村、和田村等10个村(居)6000多人口。8月25日举行了竣工典礼暨捐赠仪式。东莞展能团队共捐助520万元及180万元物资,其余资金采取社会募捐和政府拨付等方式筹措。学校于2020年4月27日正式开学。开学初,学校整章建制,制定了本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训:勤学、上进、文明、感恩。校风:民主、和谐、求真、上进,教风:敬业、爱生、进取、奉献,学风:乐学、静思、自主、合作。学校现有在校生406名,10个教学班,27名教职工,其中教师21名,后勤职工5名,安保人员1名。教师均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其中本科学历13名,占61%。教师平均年龄28岁,多人次获得县级以上奖励,是一支年富力强的教师队伍。经过老师们的努力,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学校管理,已日趋规范。

经县教育局批准,建成后的新屋小学更名为瑶岗仙镇中心小学。

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推动教育助学落细落实。按照学前、小学500元/人/期、初中625元/人/期、普通高中免学杂费加1500元/人/期生活补助、职业学校学杂费全免加生活补助、“雨露计划”助学1500元/人/期的标准和要求,实行义务教育补贴全覆盖,全村贫困学生77人(其中幼儿园12人、义务教育57人、高中及中专6人、大专2人)均享受了教育补助。持续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全村没有辍学学生。关爱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学生)。全村有60岁以上空巢老人295人、留守儿童97人。2019年底,工作队筹集了一批物资,为空巢老人配发了棉大衣16套、被子30件、取暖器80个,拐杖、收音机、护膝、家用医药箱等物品上百个(套)。2019年“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联系长沙市博才梅溪湖小学来村,开展“六一”儿童节“手拉手”爱的传递活动,为村幼儿园的学生赠送了绘画本、书籍等物资。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公益中国网”(域名PUBCN.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公益中国网(PUBCN.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公益中国网(PUBCN.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公益中国网PUB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公益中国网(PUBCN.CN)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