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是一篇很值得一读的好文章,堪称地理标志版的微型“田野调查”。两位作者是国家知识产权局驻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的扶贫干部,他们发挥自己在知识产权领域特别是地理标志方面的专业优势,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目标,结合崇礼的农业生产实际和地理标志工作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思考,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实现路径。我们相信,有这样有信念且有专业背景的扶贫干部的辛勤工作,崇礼的脱贫攻坚战目标一定会早日实现。我们为他们的实干精神点赞,喝彩!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知识产权制度的创设、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与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起步发展和全面推进的实践证明,知识产权制度在推动科技进步、支撑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和增进社会福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确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地理标志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其精准扶贫的实质性作用日益得到社会的广泛共识。笔者结合在脱贫 攻坚一线正在开展的工作,对地理标志助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三个关系进行初步探析,以期对广大知识产权工作者和扶贫干部的实践有所裨益。
一、农业视角下的地理标志与知识产权
地理标志(Geographical Indication)又称原产地标志或原产地名称,用于标识商品来源地,表明商品特定的质量与信誉,属于知识产权诸多类型中的一种。1883年缔结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规定“工业产权的保护对象有专利、实用新型、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服务商标、厂商名称、货源标记或原产地名称和制止不正当竞争。”1958年缔结的《保护原产地名称及其国际注册的里斯本协定》第一次对原产地名称进行了明确的规定。1994年,《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规定:“表明某一货物来源于一成员的领土或该领土内的一个地区或地方的标记,而该货物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实质上归因于其地理来源。”
谈及知识产权,不少人习惯于用列举的方式 来表达其范畴,即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等等。地理标志助力特色农业发展,第一个要理解的问题便是地理标志与知识产权的关系,也就是要了解其中的普遍性特征和区别性特征。知识产权类似于数的“集合”,一方面这些“数”之间有着重要的共同属性,也就是在创造、保护和运用得当的前提下,都能够发挥对直接关联产业的支撑作用,对于农业产业亦如此;另一方面,这个 “集合”中每一个“数”的特征不同、作用不同、与产业的融合方式不同。
例如,发明和实用新型这两种保护技术方案的专利类型,以及著作权,它们更多的是激励技术创新,推动文明进步,增进社会福祉,对市场主体的竞争而言,以内在支撑作用的发挥为主,其在权利保护方面的排他性较强;商标在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等方面发挥明显的作用,对市场主体的支撑更多的是外在表现,与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直接关联,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市场主体品牌价值的固化载体,保护的排他性相对较弱;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的对象是产品基础上的新设计,是为了寻求竞争优势。好的外观设计能够发挥刺激消费的作用,同时能够区分商品.
就地理标志而言,笔者同样认为它是一种独 特的知识产权类别,在农业领域有三个特点。一是内外兼修。通过质量标准、管理规范和区域特色,彰显其对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内在支撑;通过在产品包装上显示地理标志官方标识来体现其外在品牌价值。二是政府“背书”。地理标志的申报程序有地方政府的参与,地理标志中的地名发挥接近于背书的作用,进而在货源标记、选种育苗、种植标准、管理规范、收获仓储、保鲜冷链、物流配送等方面增强消费者对地理标志农产品产地品质的信心。三是申报时机灵活。与其他类型知识产权相比,地理标志应当不用过于担心抢注问题,或者是先申请问题,所以申报策略更加灵活,既可以在全链条产业完备基础上厚积薄发,也可以在初具规模、有一定消费影响力的条件下先期布局,可根据地理标志相关产业的规模大小、行业管理规范度、标准执行一致度、传承保护程度和地方政府农业政策导向而定。
从涉农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工业产权范畴内的专利和商标的结合,更多的聚焦于第二产业中农产品深加工的食品及其衍生服务,从内在与外在两个方面支撑市场主体参与竞争;著作权更多的是保护农业农村文旅结合范畴内的第三产业创新;而地理标志则始于第一产业范畴内的特定地理环境与生产条件下的产出品,然后延伸到第二产业深加工链条的制成品以适应“离嘴最近”的产业竞争需要,进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可见不同知识产权类别支撑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着力点不同,这种区别决定了知识产权融入并支撑农业产业的方式不同,不同知识产权类型的结合,决定了特色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高度和广度,影响着农业供给侧改革当中对于农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的统筹规划与产业合作模式的运行。
二、产业视角下的地理标志与品牌建设
地理标志在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同。笔者认为,重要之处在于地理标志是支撑品牌建设的关键一招,品牌建设对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而言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下面结合笔者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的产业扶贫工作,沿着实践的路径,谈几点初浅认识。
一是地域特色农产品走出当地,带动农民快速增收是关键。对于有地理和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如果仅在当地及附近销售以满足日常生活之刚需,那就缺少带动增收的潜力,同时也会受到价格竞争的强力约束。让优质的特色农产品走出当地,走向全国市场是带动农民增收的第一步。但是,我们在崇礼的田间地头调研时,常听农户或者农业工作者说,“相比于有牌子的农产品,我们在田间地头向外地客商售出的特优农产品,市场议价能力欠缺,多被异地客商贴牌销售;农产品的产业链条短,缺乏深加工,农业种植增收能力不强,带动建档立卡户劳动就业不足;缺乏长期合作的大宗客户,农户调整种植结构的顾虑较多。”问题的关键在于缺乏 “制高点”,这个制高点不仅仅是销路的通畅程度和市场广度,更深层次是缺乏在市场中育出来、立起来、守得住的特色农业品牌,特色农产品虽然走向远方市场,但被贴了别人的牌子,成了别人的特色、别人的品质,较高的附加值自然就被别人拿去了。即使产品有销路,也很难持续稳定带动农民增收。如何破题?
第二,品牌建设是拓展农产品市场并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市场规律及对崇礼区周边同质化农业种植及加工产业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农业生产领域,农产品的质量、产量和结构虽然是观察农业的三个基本视角,但是要将农产品转化成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并得到消费者的信赖,不仅需要重视生产领域影响农产品价值的地理环境、生产条件和生产资料,如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种子选育、种植管理、施肥防虫、农业机械等;也要重视流通领域中被计入到商品价值的仓储、保鲜、冷链和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从 销售视角观察特色农业,即不断拓展快速完成销售并到达消费者手中的销售渠道和终端,同样重要的是从品牌视角来观察特色农业的发展,因为品牌在整个生产、流通的循环过程中贯穿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中,品牌既是抽象的,也是形象体现在市场知名度、消费者美誉度、农产品特色品质、种植专业化、管理规范化、农业现代化等不同层面的具体特征中的,品牌建设是否能够引领特色农业进而发挥带贫益贫作用,最终体现在市场利润的外在指标和带动农民增收和利益分配的联结机制上。影响品牌建设的因素很多,例如外在信誉、内在品质、宣传推介、文化要素等等,那么品牌建设该从何入手呢?
2019年7月6日至8日,崇礼品牌首次亮相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崇礼区副区长田明带队参加商标品牌节活动和博览会展览并在“区域品牌发展市县长论坛”做主题发言。(图左二为田明,左三为孟超)
第三,知识产权是增强品牌竞争力的关键一招,地理标志需要与其他知识产权发挥合力。笔者通过在崇礼区白旗乡、石窑子乡、红旗营乡、西湾子镇、高家营镇、驿马图乡的调研,基于对生产蚕豆、藜麦、彩椒、糯玉米、亚麻油等农产品的企业、合作社的产业帮扶实践,结合先后组织当地企业、合作社参加中国品牌日活动、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中国知识产权年会、中国品牌论坛等大型论坛、展会参展交流、宣传推介的经验,进一步发现,品牌建设的关键一招,要从知识产权来切入。就崇礼的实践而言,笔者认为品牌建设至少需要实现四个环节的有机结合和共同发展,即:种植技术标准化、生产管理规范化、品牌知识产权化和销售推介一体化。知识产权是贯通整个链条的关键节点,是供给侧能够适应乃至引领消费端的关键,就像遵循木桶效应原理那样,首先应该着力品牌知识产权化,在这个过程中,推动补齐种植标准、生产管理及销售推介的短板,进而形成对品牌建设的整体支撑。品牌知识产权化的切入点便是地理标志区域公共品牌的打造,以形成地理标志兴农的区域效益。地理标志兴农的具体实践,不是孤立的、表层的,而是联系的、深入的,不仅需要深度融入整个产业链条以形成对产业发展的经济观察,同时也需要与其他知识产权发挥合力。具体而言要分类施策、精准发力。例如要延伸并发展农业产业链条,不仅需要引进企业,还需要学习技术,技术学习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创新,需要将技术创新成果产权化形成专利;让消费者认同并形成对区域特色产品的消费习惯,就必须有能够在市场上立足的特色产业,就需要有地理标志产品作为提升附加值的支撑;要锁定消费群体,就需要树立长期的、独立的产品商标;要提升企业、产业的消费文化,就要有自己的LOGO、版权等。
三、脱贫视角下的地理标志与消费扶贫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交汇期。乡村振兴的标志特点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与脱贫攻坚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目标,那就是快速、持续、稳定地增加农民的收入。发展产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之策。实践中,可以通过直接销售农产品进而给农民带来增收,也可以通过农民将土地流转后,随着规模农企增收所拿到的入股分红、租金、工资收益的累加。农企、农户的收入来自于固化到农产品中的价值,农产品的销售是实现价值转化的关键,消费拉动生产是帮扶农户稳定持续增收的关键。
消费扶贫是社会各界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与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2019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动员社会各界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大力拓宽贫困地区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渠道等意见。国家知识产权局2019年在崇礼的消费扶贫直接购买农产品440多万元。那么消费扶贫对崇礼起到了哪些实际效果,与地理标志精准扶贫有何关系?
第一是通过消费扶贫,打通生产、流通、销售全链条,发现了堵点、难点和痛点,找到了补短板、强弱项的着力点;第二是锻炼了崇礼农业龙头企业及农业合作社相关人才队伍,增强了信心,起到了扶智扶志的效果;第三是与地理标志直接相关的启示,消费扶贫不仅通过直接输血带来了销路,也带来了消费终端的反馈,既有对品质的点赞与认可,也有对品质参差不齐的反馈,还有对保鲜和物流的问题反馈。尤其是消费扶贫与电商扶贫的结合,这种问题的反馈就更加及时和精准,整个链条上的短板也暴露的更加充分。
这就集中到一个问题上,如何实现种植标准化、生产管理规范化、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现代化, 以解决消费终端所反馈的各种问题,更好地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对消费者的服务水准。这正是地理标志兼具背书和监管所发挥的作用。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报过程,正是一个倒逼问题解决的过程,这在2019年崇礼消费扶贫的实践来看效果明显;这也是在干部群众当中统一对区域公共品牌共识的过程,更是自我“造血”以提升未来市场竞争力的过程。大规模消费扶贫背景下,加速推进地理标志申报、保护和运用工作,突出表现为对产业振兴珍贵契机的抢抓与把握,不仅是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以区域品质、企业形象和淳朴民风走向全国市场的稳步疾行,更是以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深度延伸,以第一产业推动景观农业和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这正是夯实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内在需要,也是地理标志促进农业品牌文化传播作用的彰显。
实践告诉我们,农业产业品牌建设与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同属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范畴的重要内容,只有将品牌建设与种植结构调整统筹推进,才能让供需关系在新的水平上更好的实现均衡,才能增强农业供给侧结构对消费者需求变化的适应,进而形成特色农业对消费者需求的引领。地理标志农产品,兼具物质属性、市场属性,一边连着种植结构,一边连着市场品牌,将地理标志工作贯穿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主线中,能够在农业产业发展进程中更加精准地攻克堵点、难点和痛点,切实起到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 兴的效果,也有利于更加充分的发挥知识产权整体优势对农业产业的支撑作用。
(作者系国家知识产权局驻崇礼扶贫干部,田明挂职崇礼区政府副区长,孟超挂职崇礼区政府办副主任)
审编: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