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聚焦川西高原产业扶贫:打开脱贫致富“幸福之门”
2020-07-07 15:42:14来源:中国新闻网

聚焦川西高原产业扶贫:打开脱贫致富“幸福之门”

四川甘孜州甘孜县青稞文化产业园现代化生产设备。 刘忠俊 摄

中新网甘孜7月7日电 题:聚焦川西高原产业扶贫:打开脱贫致富“幸福之门”

作者 单鹏 王鹏

一粒粒饱满的青稞进入生产线,经过炒制、配料、打粉、成型、烘烤,在浓郁的炒青稞香味中,五种不同口味的青稞饼干出炉……7月上旬,四川甘孜州甘孜县青稞文化产业园内,传统青稞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川西高原产业扶贫的一个“切片”。

近年来,在四川甘孜州和阿坝州,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流水线、郁郁葱葱的果园和菜地、联动全国的电商愈发常见,世代居住在川西高原的藏族民众随之打开脱贫致富的“幸福之门”。

四川甘孜州甘孜县青稞文化产业园现代化生产设备。 刘忠俊 摄

四川甘孜州甘孜县青稞文化产业园现代化生产设备。 刘忠俊 摄

青稞是川西高原的传统作物。长期以来,藏族民众依靠青稞“自给自足”,但在如今的甘孜县,除青稞饼干外,青稞面包、青稞饮料也正陆续投产,加工青稞所提高的产业附加值惠及当地民众。

“现在青稞值钱了,在家门口就把钱赚了,巴适得很。”56岁的甘孜县呷拉乡自贡村村民昂伍向巴算了一笔账:家里10亩地全部种上青稞,一年下来可以卖4万多元(人民币,下同)。

在海拔2600多米的阿坝州马尔康市松岗镇丹波村,传统产业升级同样影响着藏族民众。早先,这里土地资源偏远,产业基础脆弱,村民种植的麦子、土豆、玉米等作物卖不起价。“玉米产量好,但价格低得很。”丹波村村主任南卡石德珍回忆。

但近年来,通过引入专门从事蔬菜生产的企业,丹波村农业生产面貌焕然一新。把土地转让,既能收取土地转让金,又能带动村里“就业”——村里凡是有劳动能力的,都可以去蔬菜基地干活。同时,先进的种植经验也随企业进入丹波村。“有些村民在未流转土地上种植蔬菜,每亩地收入过万。”南卡石德珍说。

在四川阿坝州松潘县,主播在网络直播间推销商品。 安源 摄

在四川阿坝州松潘县,主播在网络直播间推销商品。 安源 摄

相比传统产业升级,川西高原一些地区则通过变更产业“赛道”实现“弯道超车”。其中的关键,是对自然资源的“更高效利用”。

阿坝州汶川县雁门乡索桥村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为水果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早些年,村民只是种植经济效益低的玉米和土豆。

“现在全村都种车厘子和青红脆李,比以前收入高太多了。”索桥村村民陈支春如今经营着15亩果园,临近当地青红脆李收获季,他与老伴每日忙着给李子施肥、疏果。“每年能有20万元左右的收入,在村里是中上水平。”

随着资源的“更高效利用”,“更高效销售”也成为必须。近年来,电子商务在川西高原愈发普及,成为产业扶贫的重要途径。

在四川阿坝州理县桃坪镇佳山村,村民龙庭恒在自家果园采摘车厘子。 安源 摄

在四川阿坝州理县桃坪镇佳山村,村民龙庭恒在自家果园采摘车厘子。 安源 摄

在阿坝州松潘县,某大型电商平台在当地开设的电商扶贫馆,成为当地农民向外销售土豆、大蒜、牛肉等农牧产品的重要渠道。“去年,平台从贫困户手中收了大蒜和土豆再次包装,这些产品进入平台后被一扫而空。”该电商扶贫馆负责人周小北说,经过一年的运营,扶贫馆销售额超500万元。

“最忙的时候,快递的车直接开到家门口。”“90后”羌族小伙龙庭恒家里种有1亩车厘子,今年产量达1000斤,而其中约800斤是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各地。如今,龙庭恒把目光转向直播带货。“正式直播前要先‘涨粉’,最近上传了一些自己在田间地头农作的视频。”龙庭恒说,虽然目前涨粉较慢,但他仍看好直播的未来。(完)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公益中国网”(域名PUBCN.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公益中国网(PUBCN.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公益中国网(PUBCN.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公益中国网PUB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公益中国网(PUBCN.CN)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