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县老庙镇黄芩基地 刘丹 摄
七月的富平,暑气渐盛,草木却愈发精神。老庙镇的万亩黄芩基地里,紫莹莹的花朵攒成一片海,风一吹漾起层层涟漪,空气里满是独特的药香。
这抹灵动的紫色,是富平中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从2019年获得“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到如今攥紧拳头冲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富平县正以道地药材为根、政策规划为翼,让中医药这棵“老树”发出新枝,在县域经济的沃土上结出越来越多的“金果子”。
近年来,陕西省富平县始终将中医药产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弘扬中医药文化。2024年,《富平县中药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0年)》的出台,更锚定了清晰方向——聚焦中药农业、工业、仓储物流、大健康、文旅及科研教学六大领域,全力将中医药产业打造成富平经济的新兴特色增长极。
发展中医药产业,道地药材种植是根基。药材好、药才好。
“黄芩又称山茶根,有清热燥湿、凉血解毒的功效,每年霜降后采收,经晾晒或烘干后即可上市。”富平县万乔黄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军军介绍,合作社每年加工黄芩鲜药材3000吨,生产黄芩苷100余吨,年产值达3000万元,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强引擎”。
作为黄芩优质产区,老庙镇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其产出的黄芩苷含量达16%以上,远超国家药典9%的标准。
“目前,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约2万亩,涵盖黄芩、柴胡、连翘等品种,其中黄芩种植面积达1.7万亩,平均亩产鲜药材600公斤至800公斤,生长期为2年半至3年,每年产出面积5000余亩,产量3000吨至4000吨。”老庙镇党委书记李晓俊表示,规模化种植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尝到了“药香”带来的甜头。
富平县各地因地制宜,掀起中药材种植热潮:宫里镇大樊村的2000亩金银花竞相绽放,清香四溢;薛镇在赵老峪北村、南村成立合作社,对野生连翘进行规范化管理;刘集镇北甫村的百亩瓜蒌,成为村民的致富“金疙瘩”;流曲镇的葛根,美原镇的黄芩、板蓝根、生地等药材,既盘活了土地资源,又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近务工的好机会。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富平中医药产业发展添势赋能。富平县属暖温地带,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北部山区野生药材资源丰富,堪称天然“药材储备库”。据2022年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报告显示,富平县种植及野生的大宗药材达315种,包括连翘、柴胡、黄芩等,年产量超2万吨。
过去,富平县的中药材多以初级农产品形式外销,产业附加值较低。近年来,富平县大力推动中药材精深加工,提升产业效益。目前,全县建成3个现代化中药材烘干中心,引进黄芩苷提取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100吨,并开发出金银花露、葛根粉等10余种深加工产品,初步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仓储物流”规范化、一体化产业链。(刘丹)
https://www.cnr.cn/sxpd/jd/20250804/t20250804_527300309.shtml
编辑:王月 审编:益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