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4月,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周公山镇浸润在绵绵春雨之中。新荣村宛如一颗明珠,静静镶嵌在数十万亩苍翠欲滴的竹林深处。
周公河畔,一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正在展开。雅安市龙河新竹编专业合作社在雅安市农业农村局的推荐下,入选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富民车间”项目,在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下称“花旗中国”)公益资金的支持下,雅安市雨城区周公山镇新荣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入股龙河新竹编专业合作社。
这一创新合作模式,不仅为传统竹编技艺注入新的发展活力,更通过“涉农企业+村集体+农户”的联动机制,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让古老的竹编手艺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金融力量遇见乡村沃土
在龙河新竹编专业合作社“富民车间”里,阳光透过窗户斜斜地洒进来,将整齐排列的编织工位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
“老李,你看这个‘鱼鳞编’的收口处……”张婶戴着老花镜,指尖灵活穿梭在细密的经纬之间,将细如发丝的竹篾编织成精美的花纹。
窗外竹林沙沙作响,仿佛在应和着车间里此起彼伏的说笑声。从精巧的茶具到时尚的家居饰品,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匠人的巧思。
看着茶具上象征“福泽绵长”的万字纹,龙河新竹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新勇的声音里带着感慨:“谁能想到,细细的竹篾能靠着竹编手艺变成工艺品,卖到大城市甚至国外去,变成乡亲们致富的‘金片片’呢。”
雅安市龙河新竹编专业合作社-免费为编户提供技术培训
过去,手工制作原材料竹篾费时费力,对老人和妇女来说是个挑战。为提高产能,龙河新竹编专业合作社统一收购林竹,引入机械化生产,将竹篾制成统一规格,再送到编户家中,待完工后再统一回收成品。这种“原料入户-成品回收”的模式既让当地农户能够居家务工,又吸引更多乡邻加入学习竹编的行列。
因为竹编工艺品只能靠手工编织,用工需求大,龙河新竹编专业合作社还提供免费竹编技艺培训,带动农民加入竹编产业超1000人,其中,合作社会员人均年收入可达3万元,兼职编户年均增收超1万元。
凭借独特的非遗技艺和带动留守老人、妇女就业的社会效益,合作社成功入选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富民车间”项目。“富民车间”项目通过“资金+人才+机制”的赋能举措,引导村集体经济利用捐赠资金入股县域优质涉农企业,助力县域产业可持续发展,带动村集体经济壮大,促进农民增收。
“我们得到专项资金支持,准备购置运输车辆、无人机等设备,并实施林地道路硬化工程,在提升林竹运输效率的同时优化竹篾生产流程,为合作社产能提升和效益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孙新勇说。
作为深耕中国市场多年的国际金融机构,花旗中国积极发挥金融专长与全球资源优势,十余年来,在持续支持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的公益未来项目、小额信贷项目等基础上,今年开始支持启动“富民车间”项目,以公益举措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金融力量遇见乡村沃土,“设备升级了,产量提升了,村民们的钱袋子更鼓了!”龙河新竹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正是“富民车间”项目成效的生动写照,不仅破解了乡村产业“小而散”的困境,更探索出一条金融机构深度参与乡村振兴的可持续路径。
截至2024年底,整个“富民车间”项目投入资金724.55万元(含救灾),为1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增加经营性资产510万元,支持12家县域涉农企业提质发展。受益县域涉农企业向受益村集体经济组织固定分红36.875万元。2024年,向受益村提供就业岗位668个,向周边村提供就业岗位950个,务工就业村民增收1641.82万元。
创新帮扶模式 强化联农带农实效
在我国农村欠发达地区,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特别是脱贫人口和易地搬迁群众面临“就业难”与“顾家难”的双重困境。
与此同时,县域涉农企业普遍面临资源匮乏、管理能力不足、联农带农机制松散等问题,导致产业可持续性不足,村集体经济缺乏资产增值路径。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富民车间”项目致力于提供资金援助的同时,着重人才培养与发展,通过订单收购、务工就业、利润分红等多元联农机制,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村产业升级、农民稳定增收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市场化、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通过系统化课程和实战演练,帮助管理者突破传统思维、掌握现代经营方法,培育乡村振兴‘领头雁’,为产业升级提供持续动力。”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富民车间项目负责人介绍说,根据项目规划,约80%的捐赠资金用于支持村集体经济入股优质县域涉农企业,约10%的资金用于涉农企业负责人和村集体经济负责人管理赋能培训。
在收益分配上,涉农企业在两年项目期内每年按入股资金的5%向村集体经济进行保底分红,项目期结束后,多方协商促成浮动分红。保底分红除了直接分配给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外,还可以用于特殊群体(老人、妇女、儿童)关爱帮扶及村级公共事业建设,实现了“一次分红、三重效益”的良性循环,既保障农民基本收益,又强化了农村社会保障功能,形成经济与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小车间”让更多乡村被“看见”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雅安市名山区万古镇横山村已发展成为川西地区重要的猕猴桃产业基地。
响应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通过入股参股、保底分红、服务带动等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的政策要求,在富民车间项目支持下,雅安市名山区万古镇横山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利用捐赠资金入股四川凯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唯农业”)。
“项目期每年能够获得入股资金5%的保底分红,项目期后还可签订补充协议,每年有浮动分红,帮助壮大村集体的同时,深化与企业的连接,推动乡村产业协同发展。”横山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理事长周洪宇表示,凯唯农业统一技术标准指导农户科学种植,统一农资供应降低生产成本,统一品质把控确保果品质量,统一品牌营销拓展销售渠道。
这一全产业链服务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户“种植技术难掌握、销售渠道不稳定”的痛点,更通过订单农业形式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种植户不愁果子种不好,也不愁卖不出去。
四川凯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农户在地里采摘
如今,横山村猕猴桃产业实现从“靠天吃饭”到“订单生产”的转型升级,显著提升了产业抗风险能力和综合效益。2024年,凯唯农业收购猕猴桃1500吨,带动村民增收300万元,直接带动就业岗位100个,间接带动500个种植户,发放工资500万元。
“让更多农民实现就业增收,不仅包括直接参与涉农企业生产的岗位,还涉及物流、包装、销售等产业链相关环节,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富民车间项目负责人表示,富民车间项目开辟多元化的增收路径,通过发展县域特色产业,不仅创造了农产品加工等直接就业机会,还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岗位,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稳定的工资性收入。
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通过建立“资金闭环管理+绩效导向”的运作机制,确保每一分投入都能精准惠及目标群体,既盘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又通过“就业+技能”的双重提升,帮助农民实现从传统务农向产业工人的转型,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力。
从雅安竹林到贵州山区,富民车间像一颗颗火种,照亮了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在这里,金融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有温度的改变力量;村民不再是帮扶对象,而是手握生产资料的“新农人”。
花旗中国期待继续与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紧密合作,让更多“小车间”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引擎”,将金融资源与发展机遇深度融入乡村产业链,为乡村注入可持续发展活力,助力农户增收,产业兴旺,这场由政府、企业、公益组织共同书写的答卷,或许正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
来源标题为:让更多“小车间”成为乡村振兴“强引擎” ——花旗中国富民车间落地雅安的乡村公益
https://www.rmzxw.com.cn/c/2025-04-25/3713661.shtml
编辑:张念茹 审编:益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