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的苹果压弯了树梢,颗颗饱满的枸杞缀满枝头,甘蔗节节拔高……沃野千里,麦黄果香,一个个产业火热的景象,一次次丰收的喜悦,彰显着特色农业的强劲动能。
“特色”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它孕育和彰显地方特色,是实现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2017年,中国气象局和农业农村部联合认定第一批10个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特色中心”);三年后,又确立第二批5个特色中心。多年来,各特色中心坚持“突出重点品种、服务关键领域”的原则,秉承“特优区建到哪里,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就跟到哪里”的思路,加强组织管理,强化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为乡村振兴赋能加速。
科技助农添动力 深化服务提档升级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地域不同,资源不同,如何精准发力?
气象部门坚持规划先行——联合农业农村部修订管理办法和考核表,联合开展三年综合评估。国家气象中心逐步建立与特色中心的联动服务机制,充分发挥特色中心的集约整体效应。各特色中心依托当地气象、农业农村部门,通过联合建立协调委员会、领导小组等方式,协调推进特色中心建设。
科技是现代农业创新的支撑,走进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沙窝萝卜种植基地,科技触手可及。
在这里,都市农业气象服务中心自主研发的“丰聆”小气候监测站正在获取监测点位的精细化气象数据,再利用设施农业环境预报模型给出棚室内逐小时精细化预报,为农户科学精准调控棚室气象环境提供参考。基于“丰聆”监测站及物联网、“云+端”等技术的应用,都市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创新打造集“智能监测+精准预报+定制化服务”于一体的气象服务新模式,开发差异化、定制化为农气象服务微平台,打造集“便携式采集终端+数据产品云+丰聆小程序”于一体的“云端”组合,为农户提供基于位置和场景的点对点个性化、伴随式服务。
10月29日,天津市气候中心业务人员赴岳家开村开心家庭农场维护丰玲小气候观测设备。肖涵 摄
田成方,蔗成行。在广西,今年夏秋连旱使得甘蔗产量乃至入榨量和蔗糖产量受到影响。
为守护好这份“甜蜜事业”,甘蔗气象服务中心组建专业气象服务团队,为各糖企提供所辖蔗区甘蔗生长气象条件分析评估、长势监测、干旱监测预警评估等蔗区精准服务;利用今年研发的融合糖业生产信息数据的“甘蔗干旱监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一体化技术,在来宾、柳州和河池各蔗区,结合干旱监测结果开展数十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改善土壤墒情,促进甘蔗生长,让蔗农对甘蔗的生长及护理“心中有数”。
今夏以来,为农业生产“捏一把汗”的还有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花生天地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王大塘基地的经理刘明明。8月以来,高温严重影响驻马店秋收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刘明明却巧用气象信息促进花生增产。
“今年的花生比往年还要饱满一些。”刘明明介绍,7月底收到气象提示后,他紧急用小水漫灌的形式浇水。同时县气象局抓住有利天气,在8月底多次实施人工增雨作业,花生下针和结荚未受影响,果实更加饱满。此外,花生气象服务中心从今年开始利用无人机和卫星遥感开展花生监测,为花生面积、长势和气象灾害立体化观测提供技术支撑。
新技术带来新变化。枸杞气象服务中心织密枸杞气象监测网,围绕春剪枝、芽开放、开花、果实成熟等关键节点做好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服务,研究细化枸杞高温热害、炭疽病、枸杞裂果等气象服务指标,增加春季花期霜冻模块,扩大“杞优”H5网页传播覆盖面,推动枸杞气象智能化业务服务系统建设,擦亮枸杞产业这一“红色名片”。
“今年春季霜冻一拨接着一拨,气象部门提醒我提前采取措施,枸杞树都挺了过来。”在百瑞源枸杞种植基地负责人马涛看来,枸杞气象服务产品就如同枸杞病虫害防控的“启动键”和“发令枪”。
从南到北,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步履铿锵——
橡胶特色气象服务中心主动对接海南海胶集团,基于“海南农气”App,持续开展橡胶割胶天气预报、胶树风害监测预警服务和胶树“两病”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服务,进一步开展气象对橡胶树物候影响,及其对胶乳品质、产量的影响机制研究。
烤烟气象服务中心设立开放式研究基金,围绕烤烟干旱监测、病虫害发生规律、烤烟防雹效益评估等开展气象服务关键技术研究。融入烟草公司数字智能化烟草管理体系,开展精细到烟田地块的气象服务。
茶叶气象服务中心构建茶树主栽品种的茶叶气象指标体系,制定系列气象行业标准,研发茶叶发育期预报技术,集成茶叶主产区高分卫星遥感信息提取的亚米级茶树种植数据和“云+茶叶”模式的气象大数据云支撑与服务,推动新技术在“浙江茶产业大脑”平台落地应用,让茶农、茶企实现从“凭经验做茶”到“看数据制茶”的转变。
柑橘气象服务中心构建以旬为尺度的赣南脐橙品质因子与气象关系模型,开展脐橙高低温控制试验,修订脐橙高低温灾害预警等级指标,指导种植户开展高温期间喷水降温试验。基于“天擎”数据建立“柑橘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在多个柑橘主产区开展应用。
油茶气象服务中心服务产品覆盖南方油茶主产区,开展油茶产量形成关键期高温干旱、低温阴雨等主要灾害的林间试验,构建高温日数与落果率之间的影响模型。
淡水养殖气象服务中心开展不同养殖模式水体生态要素监测预报、养殖水体温室气体排放规律、稻虾茬口优化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小龙虾气候品质评价模型,研发河蟹高温热害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开展淡水养殖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产品接入水产部门权威服务平台。
基于全国400多个苹果生产县的气象大数据“一张图”和“一张网”系统,苹果气象服务中心开展的花期及冻害风险等级预报、产量预报、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苹果气象服务已覆盖全国近9成的苹果种植区。
今年,棉花气象服务中心首次开展棉花制种气象服务和针对植棉企业的科技专项服务,加强棉花气象自动观测业务试点,首次与农业农村部门联合编发多期棉花花铃期高温热害风险预警。
马铃薯气象服务中心开展田间试验、种薯培育等示范集成应用,开展马铃薯霜冻及晚疫病灾害预报,以及气候适宜度、气候品质评价等技术研发,开发具备一体化制作和智慧型服务功能的业务平台。
以“特”富农绘丰景 树立品牌创收增效
特色兴,农民富。紧紧抓住特色产业的撬动点,各特色中心注重与农业农村部门的合作,加强技术成果推广与应用,强化服务品牌建设,让地区特色产业优势释放经济发展效能。
“服务贴心,有问必答!”当被问起气象服务时,福建省华安县上樟村黄龙果种植基地负责人林朝民不假思索地回答。眼下,林朝民种植的500亩黄龙果长势良好,预计年底将换上黄澄澄的“小马甲”,成熟上市。
谈起黄龙果长达四个月的超长生长周期以及对天气的严苛要求,林朝民“满腹苦水”:黄龙果既怕高温,又怕霜冻。气温超过35℃或紫外线太强时,果树不易开花坐果;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枝干易发炭疽病和溃疡;温度低于零下2.5℃时,枝条会被冻伤,果肉会木质化。
好在通过“热带水果直通式气象服务微信群”和“知天气”App,林朝民可及时获取气象资讯,“知己知彼”地进行农事调整——高温时拉上遮阳网,开启喷灌设施;寒潮前封闭大棚,烟熏保温……在精细化气象服务的护航下,今年林朝民种植的黄龙果总产量预计达到65万斤至70万斤,总毛利可达4000万元。他表示,有了气象部门的保驾护航,他决定扩大生产,将种植面积从500亩增加到3000亩。
“瓜果香”里说丰年,气象助力农业结下的“甜蜜果”,为果农带来了真真切切的收益。
热带水果市场需求量较大,经济效益可观,是福建省重要特色农业。热带水果气象服务中心推动业务智慧化、集约化、品牌化,通过不断完善热带水果气象观测与试验站网,推进试验基地、服务示范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建立起百香果、青枣、莲雾、芒果等特色果树的气候适应性指标、高温热害和低温寒冻害监测预警指标等,构建灾害监测预警和水果气候品质认证模型,做强“果盘子”。
“小”青枣产生“大”效应。热带水果气象服务中心联合福建省气象服务中心对漳浦县石榴镇、长泰区陈巷镇青枣开展气候品质评价,将两镇青枣评为“气候优质农产品”。授牌后,漳浦石榴镇青枣增收3200多万元。
在广袤的土地上,各特色中心久久为功,推动品牌强农——
天津都市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倾力打造小站稻专属气象服务品牌“天知稻”,服务生产全程,推动稻米销售量增加30%,稻米单价增加0.5元。通过“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微信服务矩阵、“天气守望者”公众号,打破属地区域限制,辐射山东、河北、北京及辽宁四省(直辖市),生产季内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超8.5亿元。
苹果气象服务中心组建全国苹果气象观测联盟,被农业农村部聘为“全国苹果大数据发展应用协作组副理事长单位”,服务地域覆盖全国苹果主产区80%以上;推广苹果花期防霜、果园双覆盖调水节水等适用技术面积达500万亩;搭建的苹果保险服务平台累计赔付1447万元。
甘蔗气象服务中心成为“广西糖业地理信息与生产管理指挥大数据系统”建设单位之一,研发的甘蔗水肥一体化智能管理系统较传统灌溉模式提高肥料利用率30%,节水50%以上,降低人力成本80%,蔗糖分比常规种植高0.5%,每亩甘蔗可节约成本约270元,增加效益约2020元。
茶叶气象服务中心开展气候品质评价,推动茶叶附加值提升超过10%,增加效益超亿元,茶产业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显著提升;通过评定长兴紫笋茶气候品质为“特优”,助推浙江绿野仙踪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收到来自欧盟的500万欧元茶叶订单。
柑橘气象服务中心针对今年南方地区柑橘持续高温热害和干旱灾害,开展跟踪式风险预警服务;针对江西新余蜜橘开展气候品质评价和贴标服务,蜜橘单价提高0.3元/公斤,亩增产750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气象部门正以农业“特色”为抓手,阔步走在高质量兴农之路上。
审编: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