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昂赛的大鵟。大鵟家长带着猎物来喂养它的孩子们。更群曲朋摄
青海昂赛的马麝。摄影师抓拍到了马麝腾跃的瞬间。扎西达娃摄
青海昂赛的猞猁。猞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中型猫科动物,外形似猫,但比猫大得多,属于中型猛兽。 更求曲朋摄
青海昂赛的雪豹。一头小雪豹从裸岩后面探出了头。次丁摄
青海昂赛的狼。孤独未必意味着悲伤或沮丧,忧郁或可怜。因为习性的不同,有些动物一旦学会了生存的本领就需要开始独立生活了,在野性大地上他们自力更生,也自得其乐。达杰摄
青海昂赛的岩羊。和它们的名字一样,岩羊是天生的攀岩和跳远高手,可以在近乎直立的山崖上站立,也能在凹凸不平的乱石堆上奔跑。它们一跳可达两三米,窄窄的河流当然不在话下。更求曲朋摄
青海扎青的白唇鹿。牧区围栏对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对野生动物来说,是危险的阻拦。图中的白唇鹿正在奋力越过高高的围栏。摄影师用图片将自然与人类连结在一起,他们用照片敲打着人们的内心,直视那些人类给野生动物造成的伤害。更求曲朋摄
青海嘉塘草原,一只藏狐叼着刚抓获的鼠兔。 次丁摄
青海昂赛,两只喜马拉雅旱獭正在阳光明媚的草地上玩耍。摄影师康卓是牧民摄影师达杰的女儿,别看只有7岁,却已经3次在野外拍摄到了雪豹。康卓摄
野性中国“牧民摄影师成长计划”的成员,他们是达杰、更求曲朋、次丁。 柯炫晖摄
你可能想不到,拍下这张小雪豹照片的,是一位牧民。对于很多人来说,认识野生动物都是从看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纪录片开始。
而在中国,生物多样性虽然非常丰富,但很多本土特有的物种却较少被影像记录,被大众关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野性中国》生态摄影师奚志农来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实施“牧民摄影师成长计划”,培养出一群牧民摄影师,用影像推动当地的自然保护。过去4年来,牧民们拍下了棕熊、白唇鹿、白马鸡、黑颈鹤……还有野生动物摄影师们做梦都想拍到的雪豹。
杂多县昂赛乡位于澜沧江源头,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园区所在地。昂赛乡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样的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人熟知的就是雪豹,科研发现至少有40只雪豹现身于此,昂赛乡也被誉为“雪豹之乡”。
达杰是村里第一个把镜头对准雪豹等野生动物的牧民。2008年,16岁的达杰第一次拿起相机,拍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那个时候他还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将和摄影产生如此紧密的联系,自己会成为一名野生动物摄影师。
摄影师奚志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野生动物的拍摄和保护,2015年,奚志农来到达杰的家乡杂多县昂赛乡,被这里高山峡谷的地貌、丰富多样的野生动物所震撼。2016年,奚志农两次前往昂赛乡,只为追寻野生动物的足迹,在这里他遇到了同样为野生动物着迷的牧民达杰和次丁。奚志农惊讶地发现,达杰他们的卡片机里竟然是很多野生动物摄影师做梦都想拍到的雪豹,奚志农当下决定,收达杰和次丁为徒,为他们配备摄影设备、教他们学技术,让拥有绝佳客观条件的牧民也能拍出高质量的影像。
2019年夏天,奚志农带着达杰、次丁和后来加入的更求曲鹏一起拍摄雪豹,几个人轮流值守了35天,拍摄到了雪豹妈妈哺育宝宝的珍贵场景。达杰、次丁和更求曲鹏的进步也令奚志农惊喜,如今,他们不仅能熟练使用长焦镜头拍摄野生动物,拍视频也不在话下,还学会了航拍。以达杰、次丁和更求曲鹏作品为主的影展在上海展出,奔跑的岩羊、雪中的藏狐、哺育幼崽的雪豹……观众不仅能看到这些平时难得一见的野生动物,更能够从影像中看到牧民们独特的视角。
如今,摄影设备越来越先进,人们的摄影技术也越来越高超,镜头中的野生生物,从未如此清晰、传神。渐渐地,人们发现,虽然我们能够每周末都在动物园、植物园里与其他生灵“零距离”接触,但是看着那里的生物,却很难找到野生生物的美感。
野生生物的美,源于它们在野生环境中,面对盛宴与饥荒、危险与机会时所展现出的不屈不挠的适应能力。无论在何种恶劣严酷的环境条件下,大自然里的生命一直在旺盛成长,一代代生生不息。让这群手持相机的人,成为一名信使,连接起人类的善良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任。
审编: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