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一年多来,在“无废城市”建设试点部际协调小组强有力领导下,相关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从顶层设计到地方推动,从组织保障到理念宣教,从体系建设到技术支撑,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为全国范围内次第推动“无废城市”建设打下重要基础。
2020年是“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攻坚年,生态环境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等18个单位编制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2020年工作计划》,各成员单位从政策、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给予试点工作大力支持。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安排中央资金,支持“无废城市”试点地区畜牧大县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国家邮政局在2020年行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中要求试点城市邮政管理部门主动对接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全面推进邮件快件包装绿色治理。国家开发银行支持徐州循环产业园项目45.7亿元和雄安垃圾处理中心项目23.5亿元落地。为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和焚烧处理、塑料污染治理等重要批示指示要求,生态环境部指导试点城市将相关任务纳入试点工作协同推进。
成果1
加强上下联动,压实地方责任
为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依托7个技术帮扶组、上百名专家,及时开展对口帮扶指导和专题研究工作。2020年上半年,技术帮扶组克服疫情影响,组织开展了6次现场帮扶、4次视频帮扶,并举办了1次高端论坛。对地方提出的需要国家层面重点突破的内容,组织10个专题研究组开展研究,编制“无废城市”固体废物管理责任清单编制指南;制修订固体废物利用处置国家标准,支持各地制定地方标准;跟踪指导各地立法和重点制度起草工作。
为压实试点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确保试点方案规定任务落地见效,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今年以来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开展双月调度,及时了解试点工作进展,并将有关情况以简报形式抄报各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各省级生态环境保护部门、试点城市政府;召开视频会议调度许昌市、盘锦市、西宁市、包头市、光泽县、瑞金市等地工作进展;前往徐州市开展专题调研,参加“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农业现场推进会,就废旧农膜回收、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进行交流。
从上半年试点工作调度情况来看,“11+5”个试点城市和地区共安排了945项任务和514项工程项目,现已分别完成434项和160项,并初步总结凝练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模式和创新做法。
成果2
助力工业高质量发展,推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试点城市将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处置与工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充分融合,助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工业绿色制造水平,同时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推动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零增长探索路径。
深圳市狠抓全产业链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清理淘汰低端落后企业601家,完成强制清洁生产与自愿清洁生产审核企业280家,建设2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完成4个绿色供应链认定和55个绿色产品认证,培育6家第三方绿色制造咨询服务机构,实现固废源头减量329吨/天。深圳市招商工业集团友联修船基地积极创新生产工艺技术,创新采用高压水刀替换传统钢砂对船壳进行除锈,每年从源头减排一般工业固体废物18万吨。
绍兴市印染化工产业跨区域集聚提升,做到集聚与技改、集聚与投入、集聚与提档“三结合”,突出“集聚、集约、集群”发展,34家印染企业组成5个组团,已全部签约落户并开工建设,余下13家也选择兼并重组、转型发展和征收退出方式,取得实质性突破;化工企业依据国家相关要求、专业机构评估、企业实际产能等全部制订了“一企一策”,明确了提升路径,目前21家企业签订了落户协议。此次跨区域集聚提升后,预计可腾退印染化工企业用地6000余亩,减少日污水排放量13.6万吨。
包头市通过制定出台工业固废地方性政策及技术标准,探索利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开展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加快东方希望包头稀土铝业有限责任公司粉煤灰、杨圪楞煤矿治理等生态修复项目试点,不断提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
铜陵市在打造铜产业链和磷产业链的同时,探索废石和尾矿回填采空区,实现“无废”开采。铜矿采选—铜冶炼LCA生命周期评价,铜矿井下矸石综合利用、铜冶炼阳极泥综合利用、有色二次资源回收等项目建成投运,实现铜延伸加工废料循环利用,铜产业全产业链减废模式初步形成。探索制定《废弃露采坑一般工业固废处置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建成投运独山废弃矿坑生态修复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场项目。这一项目在矿区生态修复过程中,利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1类固废填充原五星石料厂遗留的废弃采坑,最终实现区域生态系统重建、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恢复矿山所在区域土地功能的目标,为国内“以废治废”、固体废物生态化利用探索出一条新路。
成果3
探索农业绿色发展转型路径,助力乡村振兴
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试点城市将主要农业废弃物全量利用与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模式建设充分融合。
徐州市将秸秆收储利用体系建设与农村土地流转、新农村规划建设、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充分融合,保障了设施用地,初步实现政府补贴下市场化运行。按照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依托秸秆资源基础优势,积极拓宽秸秆多种形式利用途径,以秸秆为纽带进行基料化利用,构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通过沼气工程建设消纳处理畜禽粪污和植物秸秆,集中收运500多家养殖户的畜禽粪便,用于生产沼气,未来还将纳入更多养殖户,让上亿畜禽实现“近零排放”,实现农业废弃物高值循环利用。
许昌市积极推广农牧结合生态养殖模式,初步形成“畜禽粪污—有机肥—农田”生态化循环发展链条。光泽县形成从肉鸡饲养加工到宰杀废弃物利用的全链条生产模式。
铜陵市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建立了市场化、网络化秸秆收集储运体系,建成秸秆标准化收储站21个、堆放转运点115个,万华无醛生态秸秆板及绿色分布式大家居智造产业园(铜陵)项目建成投运,生物质替代燃料技术改造项目、畜禽粪污及秸秆沼气发电工程、秸秆综合利用生产木质素项目开工建设。
威海市着力打造海洋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同时,积极推动农业绿色生产、完善农业废弃物收储运体系、提高农业废弃物处置能力。
图为三亚市“无废旅游景区”鹿回头风景区。
成果4
推动“无废细胞”建设,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各地积极创建“无废细胞”,营造共建共享氛围,推动公众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重庆市、深圳市、包头市、铜陵市、威海市、绍兴市、雄安新区、北京经开区、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制定无废学校、小区、公园、商圈、饭店、景区、机关等“无废细胞”评价标准,以小带大,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自“无废城市”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北京经开区以绿色发展为基本点,围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以及安全处置等领域,开展“无废城市细胞”建设工作,从每一个“细胞”的养成开始,打造“无废城市”。
三亚市借助生态环境和旅游产业优势,重点推进白色污染综合治理、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固体废物智慧监管、国际交流平台构建等任务,推动形成绿色生活和消费样板区、“无废”旅游文化示范区和开放合作试验区。建立从入岛到离岛的“无废城市”第一印象区,着力打造面向国内外的“无废窗口”。此外,作为中国首个加入WWF全球“净塑城市”倡议的城市,三亚市结合“无废酒店”“无废旅游景区”、绿色社区、绿色校园等“无废”细胞工程建设,深入开展“无废城市”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企业等活动,向公众宣传“限塑”知识。同时,为公众搭建了常态化、社会化的海洋环保科普平台,防治海洋塑料污染。目前三亚部分超市商店、景区景点、医院、学校等重点行业和场所已率先开展限塑减塑工作,逐步拒绝“白色污染”,使用或出售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
瑞金市利用废弃矿山,建设红色实景演艺项目,发展红色教育培训和“无废城市”建设宣传教育基地,开创“红色旅游+矿山修复”新路径。
深圳市加大快递绿色包装应用推广力度,向邮政快递企业及有关电子商务企业印发《深圳市同城快递绿色包装管理指南(试行)》和《深圳市同城快递绿色循环包装操作指引(试行)》,进一步推动深圳快递包装实现减量化、绿色化、可循环。
成果5
提升固体废物监管水平,强化风险防控能力
为提高固体废物监管信息化水平,绍兴市统筹整合工业固废、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废物等五大类固体废物管理系统和重点产废园区、重点固废利用处置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
深圳市在疫情防控时期,化危为机,加快完成医疗废物“三个能力”建设,全力打造医疗废物全过程智慧监管系统和视频远程执法平台,开发医疗机构医疗废物APP和医疗废物监管APP,完善收运联单、异常预警、智能日报等手机处理功能。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及数据图谱等先进技术,实现对治疗医院、发热门诊、集中医学观察点等地医疗废物产生、收运、处置全过程闭环监管,全面提高环境风险防控能力。
针对危险废物跨区域管控需求,重庆市与四川省率先建立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合作机制和联合执法机制,在废铅蓄电池、废荧光灯管、废线路板等3类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方面,已有15家企业被首批纳入“白名单”。这项制度简化流程程序,提高效率效能,同时明确联动监管要求。一旦发现两地企业有违法违规等行为,将及时通报,停止转移,并将企业守法情况纳入环境信用管理,确保危险废物管理规范。
绍兴市依托“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倾力打造的省固废治理数字化应用(绍兴市“无废城市”信息化平台),用科技手段对危废全过程进行严格监管,有效管控风险,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可实现固体废物从“产生”到“处置”全过程监管,系统基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集危险废物业务监督管理、移动电子联单、转移过程GIS及GPS监控、危废视频监控、预警中心、危废大数据分析决策等应用于一体,构建从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到处置环节的全过程环境风险监测预警网络,为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真实、细致、及时、动态地掌握危险废物的情况提供有力支撑,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支持,具有推广意义。
北京经开区编制《危险废物分级豁免管理办法》,探索危险废物分级豁免管理模式。强化园区内危险废物产生者全过程的责任,从源头加强监管。鼓励企业引入第三方,在工厂内部建造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实现危险废物就地自行处置。同时,探索危险废物“点对点”利用机制,推动危险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
图为万华秸秆板业的生产车间。
审编: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