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组织
全面深化改革,重庆奋进“先行区”
2025-02-10 14:10:47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发布会现场(俞芳 摄)

“改革要让实践来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看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聚焦2025年重庆市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建设,2月8日,在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建设“六区一高地”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重庆市委副秘书长、改革办副主任黄朝永强调。

据介绍,截至目前,重庆市委六届六次全会部署的63项重大改革全面启动,18项已制定出台改革方案,14项形成改革方案送审稿,31项正抓紧调研论证。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6.2%;51家市属重点国有企业整合为38家,全市园区开发区由106家整合为50家;“重庆—舟山”万吨级轮船江海直达首航,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实现“13+2”沿线省区市全覆盖,重庆枢纽港产业园加快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现已取得重要进展。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建设全面突破、全面见效,重庆2025年如何发力?

迭代升级打造“信用重庆”品牌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须先打造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在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坚平看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持续迭代升级的过程。

重庆作为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通过丰富“信用+”应用场景,不断迭代打造“信用重庆”品牌,在信用信息查询、企业信用修复、助力企业融资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四个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特别是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重庆站)上线,通过以“信”换“贷”,助力经营主体融资授信超2000亿元。

接下来,重庆将完善信用评价体系,构建企业、个体工商户、自然人、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地方政府6类主体信用评价体系;完善“信用+”应用场景建设机制,将信用植入执行执法、行政审批、金融服务、基层治理等若干应用场景;完善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打通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重庆站)与各类金融机构数据共享通道,优化升级平台服务功能,健全完善“信用修复一次办”一件事机制,使企业信用修复更加便捷。

培育10个全国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国资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重庆市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刘嘉熠介绍,2025年将在推进国资布局优化、国企核心功能、国企核心竞争力、一流现代企业培育以及国资国企监管和风险管控能力五个方面实现新提升。

其中,推进国资布局优化实现新提升,重庆市国资委将紧扣做大做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支撑城市建设和民生服务,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智能装备等领域加大战新产业投资,落地一批重大央地合作项目,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取得新进展,2025年市级重大项目投资贡献度超30%、战新产业新增投资实现增速10%以上。

推进一流现代企业培育实现新提升,重庆市国资委将在先进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现代金融和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打造10户“全国一流、行业领先、西部第一”的现代企业;推动庆铃汽车、三峰环境、“红蜻蜓”食用油、天友乳业、冷酸灵等品牌,培育形成10个具有全国影响力、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

数字化赋能打造标志性改革成果

以数字中国建设综合试点为契机,持续推动全域数字化转型,纵深推进数智体系化赋能,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改革成果,重庆市大数据发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军国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公共数据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数据资源流通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数字化履职能力重构重塑。

在持续深化数据资源流通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该局将聚焦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主线,着力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在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领域,加大制度探索创新,推动数据资源“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着力推动国企数据资源价值化转化,健全企业数据权益实现机制,让数据资源为国企改革带来新收益。着力推动数据可信安全流通,在汽车、医疗等重点领域,加快构建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可信数据空间。着力升级西部数据交易中心,积极打造国家级数据交易场所。着力壮大数据产业,积极培育数据要素型企业,支持技术型、服务型、应用型数商发展,优化繁荣数据产业生态。

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

“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是探索超大特大城市“大综合一体化”治理、进一步优化提升政府基层治理能力和行政效能的重要改革举措,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民生举措。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坚平介绍,当前,重庆正抓紧编制“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基本服务目录、建设指南等配套政策,着力发挥区县、镇街、社区主战场作用,结合生活圈人口结构、老百姓需求、设施布局等现状,编制15分钟生活服务圈规划“一张图”、服务要素配置“一张表”、年度实施项目“一张清单”,全面启动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创建,力争到今年12月,“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在中心城区“9+2”区县覆盖占比达100%。 (俞芳)

发布会现场(俞芳 摄)

“改革要让实践来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看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聚焦2025年重庆市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建设,2月8日,在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建设“六区一高地”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重庆市委副秘书长、改革办副主任黄朝永强调。

据介绍,截至目前,重庆市委六届六次全会部署的63项重大改革全面启动,18项已制定出台改革方案,14项形成改革方案送审稿,31项正抓紧调研论证。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6.2%;51家市属重点国有企业整合为38家,全市园区开发区由106家整合为50家;“重庆—舟山”万吨级轮船江海直达首航,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实现“13+2”沿线省区市全覆盖,重庆枢纽港产业园加快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现已取得重要进展。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建设全面突破、全面见效,重庆2025年如何发力?

迭代升级打造“信用重庆”品牌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须先打造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在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坚平看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持续迭代升级的过程。

重庆作为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通过丰富“信用+”应用场景,不断迭代打造“信用重庆”品牌,在信用信息查询、企业信用修复、助力企业融资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四个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特别是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重庆站)上线,通过以“信”换“贷”,助力经营主体融资授信超2000亿元。

接下来,重庆将完善信用评价体系,构建企业、个体工商户、自然人、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地方政府6类主体信用评价体系;完善“信用+”应用场景建设机制,将信用植入执行执法、行政审批、金融服务、基层治理等若干应用场景;完善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打通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重庆站)与各类金融机构数据共享通道,优化升级平台服务功能,健全完善“信用修复一次办”一件事机制,使企业信用修复更加便捷。

培育10个全国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国资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重庆市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刘嘉熠介绍,2025年将在推进国资布局优化、国企核心功能、国企核心竞争力、一流现代企业培育以及国资国企监管和风险管控能力五个方面实现新提升。

其中,推进国资布局优化实现新提升,重庆市国资委将紧扣做大做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支撑城市建设和民生服务,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智能装备等领域加大战新产业投资,落地一批重大央地合作项目,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取得新进展,2025年市级重大项目投资贡献度超30%、战新产业新增投资实现增速10%以上。

推进一流现代企业培育实现新提升,重庆市国资委将在先进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现代金融和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打造10户“全国一流、行业领先、西部第一”的现代企业;推动庆铃汽车、三峰环境、“红蜻蜓”食用油、天友乳业、冷酸灵等品牌,培育形成10个具有全国影响力、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

数字化赋能打造标志性改革成果

以数字中国建设综合试点为契机,持续推动全域数字化转型,纵深推进数智体系化赋能,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改革成果,重庆市大数据发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军国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公共数据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数据资源流通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数字化履职能力重构重塑。

在持续深化数据资源流通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该局将聚焦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主线,着力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在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领域,加大制度探索创新,推动数据资源“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着力推动国企数据资源价值化转化,健全企业数据权益实现机制,让数据资源为国企改革带来新收益。着力推动数据可信安全流通,在汽车、医疗等重点领域,加快构建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可信数据空间。着力升级西部数据交易中心,积极打造国家级数据交易场所。着力壮大数据产业,积极培育数据要素型企业,支持技术型、服务型、应用型数商发展,优化繁荣数据产业生态。

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

“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是探索超大特大城市“大综合一体化”治理、进一步优化提升政府基层治理能力和行政效能的重要改革举措,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民生举措。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坚平介绍,当前,重庆正抓紧编制“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基本服务目录、建设指南等配套政策,着力发挥区县、镇街、社区主战场作用,结合生活圈人口结构、老百姓需求、设施布局等现状,编制15分钟生活服务圈规划“一张图”、服务要素配置“一张表”、年度实施项目“一张清单”,全面启动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创建,力争到今年12月,“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在中心城区“9+2”区县覆盖占比达100%。 (俞芳)

https://www.comnews.cn/content/2025-02/10/content_49732.html

编辑:陈莫楠  审编:益申合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公益中国网”(域名PUBCN.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公益中国网(PUBCN.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公益中国网(PUBCN.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公益中国网PUB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公益中国网(PUBCN.CN)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