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助力大学生就业”主题沙龙在深举行
2022-07-25 08:36:45来源:大洋网

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这是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超过千万,也是近几年增长人数最多的一年。记者今日从由深圳国际公益学院主办的“社会组织助力大学生就业”主题沙龙上发布的《社会组织人才需求状况》专题报告中获悉,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90.2万家。其中,在县(区)级登记的城乡基层社会组织达到68.9万家,占社会组织总数的76%,吸纳就业人数为810.4万人。社会组织在新增就业的贡献力明显,社会组织新增就业人数占全国新增就业比例年均值达到4.5%,远远超过就业人数占全国的绝对比重。

深圳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白凌在致辞中表示,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六稳六保、人才培养和社会稳定,社会组织完全可以成为大学生就业岗位供给的新增长点,大学生也可以成为社会组织的重点储备人才,达到双赢局面。

深圳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白凌致辞

社会组织人才需求持续增长

作为主办方,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唐昊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服务需求的增加,对社会组织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启明星”计划旨在搭建链接大学生和社会组织的平台,推动各界共同为实现高质量就业贡献智慧。基于“启明星”大学生就业赋能计划的前期研究,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高级总监曾伟玲代表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做《社会组织人才需求状况》的专题报告。本报告从社会组织发展情况、社会组织吸纳就业情况和社会组织人才需求三个方面分析了社会组织助力大学生就业的机遇和挑战。

曾伟玲认为社会组织可以在五方面发挥作用:募集社会资源,实现第三次分配;扩大社会参与,凝聚社会共识;提供社会服务,补充公共服务不足;服务行业,规范行业发展;以及在采用创新方式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曾伟玲认为社会组织可以在五方面发挥作用

就业人数增加 质量有待提高

报告指出,虽然我国社会组织就业人数逐年增加,截至目前已突破千万人。但和美国、我国香港等发达区域横向比较,社会组织就业人数的绝对比重较低。通过对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的梳理发现,现阶段社会组织内人才基本由五类构成,包括强调综合能力和管理能力为主的管理型人才;如康复护理、社会工作、教师等专业技术人才;行政、秘书、财务等辅助型人才;专家、研究人员、兼职理事等支持型人才;志愿者、兴趣参与者等志愿型人才。

但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整体学历不高,人才紧缺。从深圳的数据来看,社会组织专职人员以大专以下学历为主,其中社工机构的专职人员整体学历水平较高,接近半数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机构中47.87%的职员拥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如社工师、心理咨询师、康复治疗师等。此外,社会组织人员流动性大,尽管社会组织的公益及项目经验能帮助年轻人成长,但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会将社会组织工作当做“过渡岗位”和“职业跳板”。

从社会组织吸纳就业的整体情况来看,一方面,社会组织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当前社会组织存在整体薪酬待遇不高、从业社会认可度不高、缺乏专业岗位发展空间、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难以吸引优秀人才。

各方协同助力出谋划策

本次沙龙汇聚了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及高校等不同领域代表。深圳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白凌、福田区人力资源协会党支部书记黄瑞意、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研究员潘权骁、广东省长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贺彩霞、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合作发展项目主管陈欢、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高级总监曾伟玲等与会,面对社会组织招人与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与会嘉宾从不同视角直面挑战、出谋划策。

深圳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白凌提出,政府部门要加强社会组织平台建设,把监管平台进一步开放为资源对接平台、风采展示平台,从而扩大社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提升社会认可度。与此同时,大学生群体也应主动学习、积极实践,贴近时代,把就业难变成就业美。

在政策方面,福田区人力资源协会党支部书记黄瑞意提出,政府的购买服务和社会组织岗位补贴有助于吸引大学生到社会组织领域就业。“针对大学生职业技能不足的问题,行业协会可以发挥枢纽优势,链接外部资源为大学生提供职业所需的培训课程等。”

作为社会组织代表,广东省长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贺彩霞结合自身经历谈到社会组织的就业优势,“通过社会组织可以深入一线基层,有利于快速提升能力、熟悉社会,从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她表示,虽然基金会等特定类型的社会组织规模较小,就业吸纳能力不足,但可以开放更多实习岗位给大学生,为大学生提升职业技能打好基础,还可以设计大学生励志强能的资助项目,与学校、企业、政府等合作,助力大学生就业。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公益中国网”(域名PUBCN.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公益中国网(PUBCN.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公益中国网(PUBCN.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公益中国网PUB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公益中国网(PUBCN.CN)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