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教文卫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不随流俗的何威凤
2025-08-07 11:15:00来源:中新网贵州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不随流俗的何威凤

何威凤(1853—1918),字翰伯,号东阁、藻皇、药嫦、药道人等。清镇市人(清代属安顺府)。清末知名诗书画大家。

何威凤才华横溢,诗文、绘画、书法皆有显著成就。 孤傲耿直的个性让他贫困潦倒,爱国忧民之心也使其备受尊重。何威凤的个性与其家庭氛围和成长经历分不开,他出身于书香门庭,其祖何端为道光翰林,曾祖何炜、高祖何易为乾隆翰林,其父何瞻斗为优贡 父亲何瞻斗,咸丰年间为岩上庄总甲, 秉性倔强耿直,对贪官污吏极为痛恨,也因此招来嫉恨。时值连续三年涝灾,农民颗粒无收,而官府催税急切,农民苦于无粮交税,迫不得已就将田中残存的稻穗交给官府,希望官府体谅灾情,减免公粮。没有想到这反而触怒县宰,迁祸于何瞻斗,诬告其嚣张违法,聚众抗粮,后何瞻斗被判处死刑。年幼的何威凤跟随母亲逃至安顺,艰难度日,生活贫困,庆幸何威凤自幼即得到母亲教诲,知家世,明大理。

何威凤幼时爱好读书,聪慧过人,勤学苦练。成年后的何威凤才高学富,名满京师。翁同为朝中重臣,赏识何威凤的才能,举荐于庆亲王奕副,庆亲王问其治国之道,何威凤当面痛斥清政府腐败,因此不被起用。翁同惜才,后来又向岑春煊制军推荐何威凤,岑春煊重视其才干,与张鸣岐并重, 一起共事了几年。后岑春煊调任两广总督,苦留何威凤,此时的何威凤对朝廷的昏庸无能、尔虞我诈已经深恶痛绝, 终是托病坚决回乡。 何威凤有诗 《读史》云:不帝中原亦不臣, 英雄终竟得奇横。 王徐钱窦皆天授, 自古乘时亦拥兵。

此诗当为何威凤明志之作,可见其个性极其刚直,厌恶阿谀奉承,不屑于通过科举途径求得飞黄腾达,也不愿意干谒诸侯求得扬眉吐气。

何威凤自小家境贫寒,无钱读书,但是这并没有泯灭他的才华。他路过崇真寺时,听到安顺名士郭春帆在上课,就悄悄听了多次,几月后写下诗作登门求教。郭春帆看他一表人才,遭遇凄凉, 便资助衣食书本等帮助他读书学习。何威凤天资聪慧,勤学苦练,诗文绘画大有长进,花卉草木, 山水竹石,凡是他看到的都可以模拟成图,惟妙惟肖。成年后,因个性使然,虽怀才不遇,穷愁潦倒,却不失本性。他绝意仕途后,放性自然,保持自我,在诗文、绘画、书法方面皆有显著成就。

何威凤的绘画,其特点在于构图常出人意表,造型多夸张变形,喜用水墨,不假色彩,笔墨简逸潇洒,重在抒发性灵,其不少作品无论立意还是技法,都敢于打破俗套,标新立异。据说清代贵阳状元赵以炯买了一把杭扇送给慈禧太后,请何威凤书画扇面,何威凤在扇的一面画桃柳图,题七律一首。诗中有一联“柳色青于名士眼,桃花红似美人心”,慈禧非常欣赏,称“文雅风流, 当代无双!画如其人,画为心声”。近代中国时局动荡,国运艰危,何威凤人生起落,理想破灭,心境变幻。 在主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晚年时,其画风转变,日趋走向成熟,并攀上了艺术高峰。其传世代表作《骏马图》 《松下问童子图轴》 《凤 之自写真图》 《鹰扬图》等皆为晚年之作。

何威凤还擅长书法。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收藏家翁同盛赞 “藏力于内,筋骨显然。 雄秀潇洒,遭劲挺拔”。何威凤先学王羲之《乐毅论》、王献之《洛神赋》,又学欧阳询、颜真卿的字帖,后研习秦汉魏晋碑版。其集聚众家之长,又能变化出新,笔力雄健,潇洒自如,自成一家。因在书画方面的造诣,其与明末名震京师的另一位黔人杨文聰被誉为“北龙南凤”。

何威凤的诗歌主要有咏物、感时、写景、题画等,格调高雅,风格清淡。

其咏物诗追求神似,注重对物的神态进行渲染,往往寓情于物,尽显诗人情感。在广州,他倍感祖国山河之绮丽锦绣,热爱生活之情油然升起,便作 《咏荔枝》 一诗:荔枝如火雨如丝, 暮霭欢烟入望时。 我效坡翁吱三百, 岭南小住也相宜。

面对劳苦大众, 他充满深切的同情与叹息,在其 《蜒姑》一诗中有强烈的表现:

蜒姑自小沧波住, 打桨停桡日日忙。

近现代书画大师姚华高度评赞何威凤 “诗书画三绝” , 是贵州300年来继 杨龙友、郑珍、 莫友芝后少见的书画家。

何威凤以凤为名,以凤入诗,以凤为画。他的绘画作品以凤最多,以画凤 最为精湛,亦最为世人所推崇。

纵观何威凤的一生,才艺极高,却怀才不遇,纵然潦倒,却不失本真,保持自我。他借堪称百鸟之首的凤表达自己非凡出众的才情与清高傲视的品性, 可谓一身孤傲行立于世,万丈豪情化为孤凤长鸣。

http://www.gz.chinanews.com.cn/yjzy/2025-08-05/doc-ihetykaf8557410.shtml

编辑:王月  审编:益申合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公益中国网”(域名PUBCN.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公益中国网(PUBCN.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公益中国网(PUBCN.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公益中国网PUB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公益中国网(PUBCN.CN)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