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今日通讯
清明追思祭先贤 ,天地有情共扶摇——暨中华儿女敬我先祖系列之清明祭!
2023-04-11 11:52:35来源:北京市红十字基金会

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清明时,丰碑不朽浩然气,岁月长存赤子心,中华儿女敬先祖,遥望故土不忘根 。

2023年4月5日上午,北京红十字基金会了凡积善之家与时光书院共76名志愿者来到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开展了一场中华儿女、敬我先祖系列之清明香山文化名人祭活动,祭拜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熊希龄先生、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须生”之首马连良先生、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梁启超先生。清明祭祀活动由井川溪先生主祭,王少农、张旭明助祭,马洪琪、窦爱莲、姜明锋、熊英、韩正国执事,北京市一零一石油附中了凡积善之家鲲鹏分队、北斗分队及其他参祭人员参加共祭活动。此次活动深切缅怀先烈,共同追思先贤楷模的英雄事迹,弘扬爱国精神,传承前贤遗志。

青松翠柏守英烈,春风菊朵寄哀思

祭扫活动庄重开场,由了凡积善之家负责人,圣公曾子第73派裔孙曾语婷主持,王少农先生恭读祭文,全体参祭人员在井川溪、王少农、张旭明三位先生的带领下举行了庄严的祭祀仪式,北京一零一石油附中了凡积善之家鲲鹏分队和北斗分队依次敬献花束,随后由北大国经智库井川溪先生致辞,他表示,斯人已逝,精神长存,熊希龄先生致力于救助和保护人类生命而不懈努力,在红十字组织成立及事业发展上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付出与贡献,熊希龄先生实现人类和平、进步、发展的人道主义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志愿者们将继承熊希龄先生的遗志,无论面对着怎样的艰难险阻,都能够紧密团结在一起,砥砺奋进,以增进人类福祉和幸福为己任,将红十字事业发扬光大,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和救助。

最后,全体参祭人员向先贤鞠躬默哀,志愿者依次敬献精心准备的鲜花,寄托哀思,并在随行老师的引领和讲解下参观墓园。志愿者们纷纷拿出随身携带的手帕、扫帚,忙碌了起来,为墓碑和园区祭扫、除尘。在志愿者们的努力下,墓园平添几分整洁肃穆。

龙马精神海鹤姿,梨园高歌风骨劲

祭拜活动的第二站,来到了香山北麓万花山墓园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墓前。全体参祭人员向先贤鞠躬默哀、敬献花束、祭扫除尘。梅兰芳先生50余年的舞台生活,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独具风格的艺术流派,为祖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精益求精以及所探索追求形式上的不断创新和融会贯通于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上有着重要影响。

祭拜活动的第三站,来到了万花山墓园另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须生”之首马连良先生的墓前。全体参祭人员向先贤鞠躬默哀、敬献花束、祭扫除尘。马连良先生是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老生行当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是京剧“马派”创始人,“四大须生”之首,民国时期京剧三大家之一。他将“生”“末”两行的表演手段融为一体,极大地丰富了京剧的唱腔艺术,形成了唱念做相结合的风格。他日复一日喊嗓、练念白的自律品质成就了其在艺术事业发展上的作为。促使我们明白,那些看似不起波澜、乏味平凡的日复一日,会突然在某一天让人看到坚持的意义,使我们自己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千载暗室,一灯即明。”

活动的最后一站来到北京植物园的“饮冰室主人”梁启超先生墓地。作为一名现代启蒙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史学家,梁任公先生对中国知识分子现代思想的影响功高至伟。默哀祭扫后,全体志愿者恭敬站立,面向墓碑行以汉礼,并齐声诵读先生的名篇《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志愿者的声声清越之音响彻墓园上空,回荡着对少年未来的期冀,为先辈送去慰藉。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少年,肩负着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当增强志气、骨气与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不忘初心砥行致远。

清明祭扫,是对文化之根的赓续,是对民族信仰的坚守,更是对如炬初心的砥砺。那春雨化绵的哀思,伴着那清清明明的记忆,是永远抹不灭的对先祖的思念。中华儿女敬我先祖,一愿故人无恙,二愿先烈不朽,三愿国泰民安山河壮丽!

英雄从未走远,精神薪火相传。

中华儿女敬我先祖系列巡祭活动,由海内外多家社会公益机构发起,围绕祖国各地优秀人文荟萃、名胜古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祭祀中华始祖、先祖、先宗、先贤、先烈、先辈为主题,聚祖先之根,续万民慧命,开心性文明。通过每一次对先祖、先贤、先辈、先烈的缅怀,都是对我们民族历史的回忆,更是激发我们中华儿女重聚根的力量,塑造立地顶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青春之我奋斗立志报国的使命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断奋斗。

编辑:贺恒  审编:AD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公益中国网”(域名PUBCN.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公益中国网(PUBCN.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公益中国网(PUBCN.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公益中国网PUB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公益中国网(PUBCN.CN)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