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书剑在G20杭州峰会担任主会场志愿者。 孙书剑供图
中新网温州12月23日电(潘沁文 徐翘楚)“航空航天科普是一件值得终身践行的事业。我认为,随着中国航空航天力量的不断壮大,不仅是偏远山区的孩子,各年龄段、各行各业的人都可走进科普讲堂,汲取航天航空知识。”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博士后孙书剑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孙书剑在波音学生工程论坛上作报告。 孙书剑供图
今年是孙书剑参与航空航天科普公益活动的第4年。这4年间,从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变让孙书剑在探索前沿科技之余,更感航空航天教育“扶贫”之重。
孙书剑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孙书剑供图
回溯十余年的求学生涯,“热爱”是孙书剑故事的起点。他说:“我算是‘半路出家’,本科学习的是水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但因为从小就对航空航天感兴趣,所以本科期间参加了许多有关航空航天的活动,例如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等。”在升学的十字路口,他毅然选择跨专业学习航空航天。
孙书剑在2018年浙江省高校国家奖学金巡回报告会上作报告。 孙书剑供图
毕业后,孙书剑选择在更前沿和应用化的微小卫星研究领域深耕。他认为,这是一件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事情。“微小卫星在体积、重量、安全性等都具备优势,能在节省研发成本的基础上为航空航天探索提供更多可能。但是设计思路和工程实施的可行性是微小卫星研究的主要难点,比如没有相配套的小型配件等。”
在孙书剑看来,跨入航天航空领域,很多时候都要“摸着石头过河”。如参与“皮星一号”A研制,将整颗卫星重量降至3.5kg,是当时中国完全自主研制的最小卫星;承担9型18颗卫星的研制任务,并在5个型号中担任总体工作;和3位教授一起提出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载荷方案夺得一等奖,入选嫦娥探测器载荷备选库……
“印象最深的是在‘皮星二号’的发射现场,那是我第一次做发射调度工作,也是第一次去发射场,这是一个既考验经验又考验应变能力的工作。发射时,喊倒数数字有紧张,升空那刻就有多激动。”孙书剑说。
从探索者到坚守者,孙书剑不仅在技术研究上砥砺前行,在航空航天科普上也步履不停。2016年底,孙书剑受公益组织邀请开始在网络上进行航空航天科普公益直播。“每年会进行近20次科普活动,为偏远山区的孩子讲解基础知识、制定职业规划。当数千个来自天南地北的人通过一个小小屏幕上集聚于此,看着他们坐在教室里的画面,那刻特别有成就感。”
学生们跳跃的思维和稀奇古怪的问题常给孙书剑带来不一样的思考视角,也更坚定了他走航空航天科普这条路的步伐。
“学生们会问我‘外星人的存在是好还是坏’‘宇航员生产的生活垃圾怎么处理’,这些让我非常意外。”孙书剑表示,如今,微信、百度、视频等传播途径给他们灌输了大量碎片化的知识,也正因为碎片化这一特性,更需要给他们搭建系统性、完整性的知识框架,或是纠正一些不正确的知识。
近日,在浙江文成,孙书剑参加了伯温故里“研学观星”暨航天科普进万家活动,以此结束了其今年的“科普之旅”。看到现场的中学生,他说:“科研人员年轻化、人才培养体系年轻化逐渐成为趋势,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梯队里,懂技术、有经验的‘航天人’将会愈来愈多。科普最重要的意义是在他们身上埋下种子,这群孩子有可能会成为其中一员。”(完)
审编: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