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ESG
港E声|数据获取难、回报周期长?五招搞定ESG与财报联动常见难点
2025-08-26 09:47:53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丨特约研究员祝箐

作为亚洲金融中心,香港在ESG信息披露方面一直走在前列。

据商道咨询数据,截至2024年6月,港股上市公司ESG披露率达95.5%,其中53.5%的企业发布独立ESG报告。另外,恒生指数成分股表现更为突出,披露率达97.6%,其中88%的企业独立发布报告,62.5%的企业进行第三方鉴证,呈现出高质量、可信度强的披露趋势。

当前,领先企业已开始将ESG数据与财务指标进行系统性整合,使“第四张报表”不再是孤立的非财务信息披露,而是与传统三大报表形成有机联动。

不过,传统制造业及部分中小企业往往面临较大的转型压力,ESG信息披露则多停留在合规层面,缺乏对ESG因素的深入财务分析和战略整合,难以在短时间内将ESG理念全面融入财务管理和战略规划中。

ESG与财报联动的三大实践模式

从行业层面看,金融、地产等港股企业在ESG与财务联动方面走在前列。

例如,复星国际(00656.HK)在2024年ESG报告及第三份气候信息披露报告中,依据IFRS S2披露了气候风险对财务的影响(虽然以定性披露为主),并将相关信息整合到年报中,体现出成熟的信息融合策略;汇丰控股(00005.HK)等金融机构量化分析气候风险对信贷和资产估值的影响,推动金融产品与绿色金融目标协同发展;万科(02202.HK)则披露绿色建筑对资产价值的提升,试图评估绿色机遇带来的潜在增长。

与此同时,传统制造业及部分中小企业则多停留在合规层面,缺乏对ESG因素的深入财务分析和战略整合,主要由于资源不足、能力欠缺及缺乏强制激励机制等。

未来,港股企业在ESG与财务报告联动方面可以参考三种典型模式:

1.成本结构联动型:如通过能耗降低节省运营成本,并在财报中量化相关收益;亦或通过设备回收带来碳减排与收入增长,展示ESG举措的财务成效,体现绿色运营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2.资本开支联动型:如将ESG投资(如光伏项目、储能设施)影响纳入财报分析,对资本性支出做出全生命周期评估;亦或将绿色融资目标与资本成本管理相结合,将绿色债券的低息优势用于支持绿色项目投资,强化投融资联动效应。

3.风险对冲联动型:如通过发行绿色债券降低融资成本,并在财报中披露绿色融资优势及预期节省财务费用;亦或通过提升ESG评级降低资本成本,增强投资者信心,构建防御性资本结构。

此外,很多国际标杆公司还探索了更为前沿的披露方式,如跨期价值叙事、情景模拟与敏感性分析,以实现ESG信息从合规性披露向价值沟通工具的转型。这类做法将推动资本市场更加全面评估企业的长期战略价值和潜在风险。

五大共性挑战与应对措施

企业在推动ESG与财务报告联动的过程中面临五大挑战:

1.数据获取难:范围三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缺失是首要问题。企业可以通过构建供应商数据平台提升数据完整性,结合区块链技术验证上游碳足迹数据;部分企业则引入情景分析工具模拟未来碳定价路径,提升前瞻性披露能力。

2.组织协同弱:财务团队与ESG团队常处于“数据孤岛”状态,难以实现信息整合。建议企业建立跨部门ESG委员会,推动财务、法律、合规、可持续部门的协同作业,优化数据治理流程。

3.披露标准碎片化:面对多个标准并存,企业可以构建标准映射表,将IFRS、GRI、SASB等准则对照整理,提高披露效率和一致性,避免重复劳动。

4.人才匮乏:ESG与财务交叉领域的人才稀缺,特别是能够理解财务模型与可持续指标关联性的复合型人才。中小企业尤其依赖外部顾问服务,部分领先企业与高校或行业组织合作,设立ESG财务分析岗,推动专业化、体系化人才发展。

5.长期价值沟通困难:ESG投资回报周期较长,不易在短期财报中反映。企业可以从尝试编制“环境利润表”入手,将环境收益以财务语言转化呈现,助力投资者理解长期影响。

结语

当前,领先企业已开始将ESG数据与财务指标进行系统性整合,使“第四张报表”不再是孤立的非财务信息披露,而是与传统三大报表形成有机联动。这种整合既体现在数据层面的交叉验证,也反映在战略层面的协同规划上。港交所的监管创新,实质上是推动企业从“财务绩效+ESG表现”的二元报告模式,转向“财务-ESG一体化”的综合价值报告体系。

展望未来,随着碳定价机制完善和ESG数据标准化程度提升,“第四张报表”的决策相关性将持续增强。企业需要建立专门的ESG会计体系,开发财务重要性量化评估的决策模型,完善社会资本评估方法,使ESG报告真正具备与三大传统报表同等的严谨性和决策价值。当ESG指标能够像财务比率一样被标准化分析和横向比较时,可持续发展和财务回报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将得到充分彰显,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也将迎来质的飞跃。

https://ishare.ifeng.com/c/s/v002YiEZzJOWU2w-_1L17HodnUdzKUi3xJQJlqDeE9LIu-_4c__

编辑:王月  审编:益申合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公益中国网”(域名PUBCN.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公益中国网(PUBCN.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公益中国网(PUBCN.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公益中国网PUB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公益中国网(PUBCN.CN)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