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联合国相关报告正式提出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ESG)概念,至今已经过去了二十年。二十年间,ESG从新兴概念成为热点话题,从金融投资理念扩展到实体企业的践行,正演化为衡量企业长期竞争力的重要标尺。
这一趋势在我国银行业中得到了显著体现:近年来,银行业ESG整体表现持续进步,在国际知名的ESG评级体系中,国内多家银行ESG评级稳步提升。以信息披露为例,2024年A股42家上市银行均披露了2023年度社会责任/ESG报告,披露率100%,远高于其他行业。这些数据不仅展示了我国银行业在ESG建设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效,也反映了整个行业对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承诺。
在践行承诺的过程中,以光大银行等为代表的银行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着力做好“五篇大文章”,以新内涵、新路径、新气象支持实体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银行业中专业、有特色和有影响力及竞争力的ESG践行者。
新内涵:从CSR到ESG,光大银行履责进阶之路
近年来,在国家战略引导、监管政策要求、自身转型需要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我国银行业积极拥抱并践行ESG理念,探索建立ESG管理体系。
新内涵体现在银行机构逐步将ESG理念纳入战略规划和经营管理中,促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力量。对光大银行而言,践行ESG理念不仅是政策监管或者道德义务层面“要我做”的选择,更是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与助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双赢的“我要做”的发展策略。
能实现如此转变,有两个促进因素。一是历史的基因和禀赋,二是当下的机遇和方向。
早在2010年光大银行发布了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全面系统披露了企业在社会责任(CSR)领域的战略规划和具体行动。这些先行实践也为光大银行植入了关注外部利益相关方,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的基因。伴随ESG理念的快速发展,特别是ESG标准体系和评级服务体系的配套完善,CSR逐步转变为更为标准化、规范化的ESG模式,这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的基因。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要求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等领域,这为银行业的发展指引了方向,也给ESG发展提供了着力点和新机遇。比如在环境维度下,随着可持续发展和“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催生大量的绿色金融机遇,也促使银行业越来越关注环境、气候风险管理,生物多样性和转型金融等ESG相关议题。
新路径:光大银行的ESG实践方式
在此新内涵驱动下,包括光大银行在内的ESG践行者们充分挖掘ESG不同维度的可持续潜力,并将ESG理念融入企业战略、业务流程与经营管理之中,开辟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新路径”。
路径一:贯穿企业上下的治理“高速公路”。
众多银行机构将ESG的核心理念融入其整体战略框架及日常运营之中,并上升为“一把手”工程——以顶层设计引领ESG实践落地,同时完善ESG治理结构和相关管理架构的建设,打造了一条贯穿企业上下的治理“高速公路”。
以光大银行为例,其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升到全行战略高度,推动ESG理念融入治理和业务体系,建立了涵盖“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个层级的社会责任(ESG)管理组织架构与运行程序。其中,董事会为决策层,总行社会责任/普惠金融管理委员会为管理层,总分行各经营单位为执行层,各层级各司其职,确保了全行ESG体系有效运作。值得一提的是,光大银行将高管绩效薪酬与ESG、绿色金融等考核内容挂钩机制,从公司治理层面确保ESG战略的落到实处。
不止于架构,2024年,光大银行进一步结合与经营发展密切相关的利益相关方期望和诉求,提炼形成了“1+6C”的责任模型,在建设一套完备的ESG管理体系基础上,明确了ESG履责涵盖的应对气候变化、坚持金融为民、提升客户体验、凝聚多元人才、投身公益事业、推进稳健治理六大领域,打造高效协同、全员参与的ESG长效机制,为光大银行开展各项ESG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路径二:铺设可持续的“绿色通道”。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目标,其中特别强调了绿色金融的重要性。在践行ESG理念的系列举措中,光大银行将发展绿色金融、服务双碳目标纳入总体发展战略,通过加大绿色金融政策和资源保障的“政策倾斜”,创新发展并利用好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最终形成绿色金融差异化经营特色。
绿色金融支持经济和社会绿色发展的宏大叙事,具体落脚点是在每一个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中。2023年,光大银行就创新了许多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产品,落地了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碳足迹挂钩贷款等;成功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绿色等级认证获评最优级别G1;承销收费收益权类ABCP绿色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碳中和债);还在信贷系统中上线了绿色融资标识自动化辅助识别工具和环境效益测算工具……一个个创新的“绿色通道”的铺设,让金融活水润泽更多领域。同时,光大银行推行“绿色信贷一票否决制”,单列专项绿色信贷规模,优先审批并实施优惠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切实让绿色金融融入全业务流程。
随着绿色金融向纵深推进,将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我国银行业在治理领域的发展趋势。在此方面,光大银行也做了不少先行尝试——发布《中国光大银行绿色金融、环境与气候风险管理提升方案》;将气候风险纳入信贷业务的全流程管理,主动收集客户能源使用模式、碳排放水平、减排策略等气候相关信息;积极参与气候治理,针对碳密集行业健全差异化信贷政策;针对八大高碳行业企业,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提升对气候与环境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控和报告能力等。
路径三:贯通社会全域的“通衢大道”。
在ESG体系中,社会责任是重要一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更是银行机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社会维度下,光大银行的ESG实践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出自《礼记·中庸》的智慧凝练了光大银行践行ESG理念的策略和路径——既从广大处着眼,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政策落地,又从精微处入手,坚持“金融为民”于大众日常细微的金融服务和体验中不断进阶。
从广大处着眼,突出体现在光大银行践行高质量发展,着力做好“五篇大文章”上——科技金融,打造“专精特新企业贷”“科技人才贷”“数据资产贷”“认股权”“腾飞贷”等一系列特色金融产品,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深度融合;绿色金融,打造分层分级分群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体系,推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普惠金融,推出“增量、扩面、降价、优化结构”等综合举措,助力实现金融服务的普及化和均等化;养老金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构建养老金融“12345”工程,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数字金融,聚焦大公司、大零售、大场景三大路径打造具有光大特色的数字金融服务生态圈,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这一系列综合举措展现了光大银行积极服务“国之所需、民之所盼”,以社会担当和创新精神成为银行业ESG的先行者之一。
从精微着手,则体现在心系民心,金融为民的一个个用心细节上。仅以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为例。在MSCI等ESG评级机构针对银行业的评价指标中,金融消保是社会维度关键议题中权重较高的一项。光大银行从健全消保工作机制做起,以“责任消保、文化消保、智慧消保”为支撑,将消费者权益保护融入产品设计开发、营销推介及售后管理全流程。特别是稳步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内化实施构建起“政策—办法—细则与规范”三层数据安全保护制度体系,2024年,根据数据安全监管要求,对数据安全保护相关制度又进行了全面升级修订。
总体来说,银行业对ESG理念的认知正在从“是什么”走向“怎么做”,乃至“如何可持续地做”。结合光大银行的ESG实践路径,有很多业内共识的大道,也有其结合自身禀赋的特色小道。但殊途同归,其最终的指向是一致的,即银行持续加强与各利益相关方在ESG议题上的沟通和互动,在秉承商业可持续原则下把ESG理念深入到企业战略、经营业务的各个环节中,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为金融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新气象:银行业ESG未来发展
展望未来,伴随可持续发展和“双碳”目标的不断深入,银行机构在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持金融稳定和促进社会经济转型具有重要地位,结合光大银行的举措和成效,银行业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持续深化ESG实践:
将ESG要素更深入纳入业务全流程,打造ESG特色的金融产品矩阵:
以光大银行为代表的银行机构在创新推进ESG风险管理,将ESG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进行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体系做了诸多实践。下一步可完善精细化对公客户的ESG评级工具,推动ESG风险管理融入投融资的业务全流程,以及扩展碳密集行业的气候转型风险的压力测试,探索转型金融实践等举措,将ESG深度融入银行业务。
高质量的ESG信息披露,积极响应监管要求和国际评级趋势发展:
从监管趋势和全球趋势来看,信息披露后续的方向是中性披露,以定量为主,不能只做定性描述。银行业需对标监管和国内外评级信息披露要求,持续完善高质量的ESG信息披露机制。光大银行已在其2023年社会责任报告中,率先采用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IFRS S1和IFRS S2两项新准则,首次披露了在ESG管理和气候相关风险与机遇方面的战略方针、管理举措、目标及进展等信息和八大高碳排行业部分企业碳排放数据等信息,充分回应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更高要求。未来从行业整体来看,系统化的可持续信息披露准则和配套技术指南仍待完善。
ESG实践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当下,环境、社会影响的外部性尚未被充分考量、核算和定价,金融机构在开展ESG实践时仍面临内外价值一定程度上的不一致。未来,银行机构应不断深化与监管部门、合作企业等ESG生态相关方的沟通,并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如以价格信号、政策补贴、创新试点等举措,引导金融资源投入绿色金融等具有外部效应的领域,通过合理激励和约束机制将外部性尽量转化为内部性,共同推动建立高质量、可持续增长的新范式。
https://promote.caixin.com/2024-11-18/102254784.html
编辑:王亚彬 审编: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