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地方快报
守护一份“希望” 共建一间“小屋”
2023-03-03 17:49:10来源:安徽青年报

□本报记者 黄 慧

“有的孩子睡在储藏室里,有的睡在沙发上,有的孩子的床就放在砖墙旁,放学回来就能看到床上掉下来的土渣。阴冷、潮湿、异味,本应该‘向阳生长’的少年却没有自己的空间”。砀山县志愿者、砀城第三小学教师袁娜娜告诉记者,如今,这些孩子都有了自己的“希望小屋”——净化的墙面地面、明亮的护眼灯、全新的桌椅床铺、丰富的书籍及一颗颗憧憬未来的心。

“希望小屋”是“青春守护计划”项目的内容之一,该计划由团砀山县委于2021年6月发起,旨在为农村困境青少年提供针对性帮扶,通过援建“希望小屋”“圆梦微心愿”、常态定点帮扶等形式,探索出关爱困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新模式。

小屋换新 精神焕彩

方蓓和方蕾是双胞胎姐妹,其父母均身患残疾,无固定收入,一家四口租住在砀山县梨都明珠小区的车库内,房间狭小而简陋。

“自从团委给这俩孩子建了小屋,每天都是她们自己收拾房间,床单没有一点褶皱,书柜整整齐齐,还经常让我给她俩买书。”谈起孩子的变化,方蓓和方蕾的父亲笑道,“前段时间她俩放孔明灯,一个写的心愿是‘清华’,另一个写的心愿是‘北大’。自从有了这小屋,她们放学回来就一头扎进去学习,早上不到6时就起来读书。看着她俩现在的样子,我觉得生活挺有奔头的。”

见到陌生人很胆怯,喜欢藏到房间里,和同学的来往也比较少,这是困境青少年给袁娜娜最初的印象。在她看来,这些孩子之所以喜欢回避周围人,与其生长环境有极大的关系。在砀山县,大量青壮年赴外就业,农村留守、残疾、离异、经济困难等特殊家庭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县内共有特殊未成年人群体1.0512万人。通过对砀山县16个镇(园区)164个行政村逐一进行走访摸排发现,这些孩子普遍存在家庭教育缺位、亲情关爱缺失、生活照顾缺乏的情况。在“青春守护计划”项目一期,团砀山县委选定了40余名困境青少年(孤儿、父母重病、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作为试点帮扶对象,以期改善困境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环境。

每一间“希望小屋”的建设,工作人员都要上门走访多次,每次袁娜娜都拉着他们聊聊天,“你希望房间变成什么颜色”“你想要看什么书,姐姐可以送给你”“你有什么小秘密可以跟我说说吗”……从最初的眼神躲避,到后来的拉手谈笑,袁娜娜的手机里记录了每个孩子的变化,以及在见到“希望小屋”时兴奋的神情。

“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喊来一群好友来他的‘新家’做客,在学校也更愿意与人主动交流,学习的动力也更足。”袁娜娜说,“‘希望小屋’的建设不仅给他们带来了新的生活空间,更让他们意识到还有很多人关心关爱他们。小屋虽小,意义不小。”

筑梦 更护梦

“爸爸,我这个病到底能不能好”“爸爸,我不想活了”……2020年7月,孙林查出患有格林巴利综合症,四肢无法正常活动,看病花费已超过10万元。其父亲是下岗职工,母亲患有精神疾病,家里经济十分困难,孙林也因病休学在家。“那时候孩子的情绪很低落,生怕被人看见,即便是病情好转后也不愿意上学。”孙林的父亲回忆道。

2021年的夏天开始,团县委的工作人员便成了孙林家中的常客,他们不仅为孙林带来了“希望小屋”,更带来了全方位的关爱。

为缓解孙林家的经济困难,团县委联系镇政府和社区,为其对接办理最低生活保障。为尽快疏导久病给孙林带来的心理阴影,团县委联合砀城第一小学成立了由青年志愿者、学校老师和孙林同学组成的心理疏导小组,并制订了心理干预方案。之后,团县委持续跟进孙林的康复和成长过程,定期走访,结对帮扶,逐步形成“共青团主导+学校参与+家庭配合+社会关爱”的“四位一体”帮扶模式。如今,孙林已复学,开始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这段日子孙林每天都练习播音到深夜,因为她从小的梦想就是长大了当播音员。在复学之后,她把这个梦想又拾了起来。最近有场比赛,她准备得特别认真。”聊起近况,孙林的父亲提出了困惑,“我想给她培养培养,咱砀山可有专门做这个的?”

“孙爸爸您放心,我们来对接相关的公益资源。孙林有梦想是好事,我们来一起守护这份‘希望’。”团县委工作人员王敏说。

据王敏介绍,截至目前,团县委已为811名孩子圆梦微心愿,利用“青年之家”开展了60余场活动,参与青少年达400余人,涉及心理健康、功课辅导、亲情陪护、兴趣培养等多方面,为受助青少年制订个性化的服务方案。

“‘青春守护计划’的关爱是精准化的,也是常态化、长效化的,无论是一对一的结对还是一对多的对接,每一个孩子我们都会持续性地关注。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有自己的梦想,在他们逐梦的路上,爱是最好的赋能。”王敏说。

是“资源库” 也是“连心桥”

“我想要一双41码的运动鞋”。安徽壹度品牌运营股份有限公司行政总监朱寒回忆起微心愿活动中一个特殊的愿望:“那个小男孩告诉我们,他爸爸每天很辛苦,没有一双舒服的鞋,这双鞋他想送给爸爸。”

朱寒告诉记者,这些活动不但治愈了志愿者,还为公司的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资源。不少员工能够自发地参与其中,甚至默默地做着奉献,“回报社会”和“感恩”不是口号,而是员工身体力行的实践。曾经被公司资助过的学生,如今大学暑假期间还到公司实习,这也是我们潜在的人力资源。“志愿服务和企业的发展一样重要,是我们一直要做下去的事情。”朱寒说。

和朱寒一样参与其中的志愿者有一百三十余名,涉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组织等,包含砀山本土资源和砀山以外的资源,项目一期共募集公益资金37万余元,成立“梨都青少儿基金”,由团县委、县青年公益联合会工作人员和社会爱心捐款代表共同管理,定期进行财务公开和项目研讨会,不定期向爱心捐助人公开资金动态信息。

“这个项目得到了砀山县委的重视和支持,全县各基层团组织都纷纷带头参与其中,广泛动员,积极转发,在启动之初就有很多人联系我。每个小屋建成后,我们都第一时间发布改造情况,追踪困境青少年的变化,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反响越好,关注的人就越多,资源也就越多。”团砀山县委副书记张铎说。

“青春守护计划”的实施,有效破解了“党政拨”“上级给”的局面,解决了“有热情没资源”“有队伍没项目”“有想法没办法”的困难,实现了资源社会化,用“强”了团组织,用“活”了互联网,用“好”了资源库,扩大了小屋“朋友圈”,连通了小屋“连心桥”,越来越多爱心力量正源源不断涌入“希望小屋”。

记者手记

“这个小区太熟了,感觉跟回家一样”。在采访的路上,王敏感叹道,因为参与的公益活动很多,所以对不少地方都很熟。

每到一户人家,袁娜娜都能将对方的情况娓娓道来,这些孩子的父母也告诉记者:“他们常来,孩子一见他们就开心。”

这一间间的小屋,是爱心的聚集地,也是团委工作的试金石。为了项目的精准落实,团委上下联动,走出机关,深入基层,走村入户,募集资金,真正做到了用脚丈量民情、用心服务青少年。这是志愿服务“融入日常、化作经常”的典范。

注:文中受助人姓名均为化名

房间改造前

房间改造后

学生们交流着彼此的微心愿礼物

编辑:贺恒  审编:张松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公益中国网”(域名PUBCN.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公益中国网(PUBCN.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公益中国网(PUBCN.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公益中国网PUB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公益中国网(PUBCN.CN)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