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即将收官之际,我在太平村悄然度过了32岁的生日,驻村四年多,太平村成了我第二个家,在我心里,每年生日是与4800多位“家人”一起度过。
2016年8月,作为绥阳县政府办文书科工作人员的我,被派驻太白镇太平村任“第一书记”,28岁,风华正茂,满怀热血,我立志在脱贫攻坚战场干出一番新事业。
甘当脱贫“探路人”8万“家底”燎原新产业
距离县城82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农民人均纯收入4860元……盘踞黔北高原的太平村,居住着4893位村民,是省级二类贫困村,自然条件恶劣、传统产业落后、基础设施薄弱,脱贫任务之重,曾令意气风发的我始料未及。尤其是那时群众生活主要靠务农、种植、养殖,只够自给自足,无法“变现”,几乎没有收入来源。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收入稳不稳,产业是根本。太平村拥有2万多亩原生方竹林,方竹产业发展优势明显,2016年12月,我入驻太平村4月有余,一天,我与村支两委干部一起发动群众种植方竹,得知传统方竹栽种需移栽母竹,但有些村组并无方竹林,只得到外地采购方竹幼苗,时常遭遇竹苗苗源不够、坐地涨价等风波。我暗下决心——要让竹苗资源掌握在太平村村民手中。
有苗才有竹,2018年3月,我提出方竹育苗项目构想,村、支、监三委一致通过。编制方案、联系苗种、招募用工及管理人员、联系销售渠道……万事俱备,只等资金注入。我四处协调,跑遍多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该项目均以“风险大”“收效不高”等原因被否决。
眼看快到竹苗下种,资金仍未争取到位,我决定“孤注一掷”,偷偷取出为母亲缴纳养老保险的8万元存款,一部分用于购买25万株方竹苗种,一部分用于支付人工工资,保障方竹苗项目顺利实施。好在功不唐捐,当年方竹苗全部售出,我挣回8万元“家底”。
“他比我将近小10岁,看上去文质彬彬,能做这样的决定很不容易,当时家里都和他闹离婚了,”绥阳移动公司派驻太平村的驻村干部李久一,长期与我在脱贫一线并肩作战,起初实施方竹育苗项目时,万万想不到我竟有这么大的决心。
这是一次冒险的尝试,两难之际,唯以身家“涉险”才能助太平村破局“产业之困”;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犹豫之时,只有保持定力才能燎原“育苗经济”的“星星之火”。看着我“探路”成功,很多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2019年,太平村村支两委示范带头,支持全村5家合作社、10余户村民自主发展育苗项目,全村培育方竹苗800多万株,带动110多位村民稳定增收。
“因为李顺红书记带头示范,我看到经济效益,所以开办合作社育苗,2019年赚了20万,今年种了100多万株,预计能卖100多万元!”绥阳加元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聂加元表示,每年有70多位村民在合作社务工,长期参与的村民年均可挣四五千元。
“育苗经济”如雨后春笋,在太平村节节拔高,带动全村种植方竹3万余亩,其中1.5万亩已到采笋期,年产鲜笋200余吨,产值112万元。除方竹育苗外,我们村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刺竹、兰竹、花椒等育苗,2020年共育苗1200余万株,实现产值近1800万元。如今,太平村共400多户群众通过方竹产业持续增收,助力全村200户706人稳定脱贫。
观念一转天地宽乡村旧貌展新颜
太平村地处大娄山山脉中段,山路泥泞斗折、群众用水用电不便、较多村组不通手机信号……我到村后,每天坚持入户走访,认真梳理村民反映问题,在我看来,这些“短板”绝非贫困症结所在。
事实上,我驻村遇到的最大的难题是一些群众思想陈旧固执,比如实施通组路过程中,很多人不愿让出土地修路,我们必须反复上门引导,慢慢把思想工作做通才行。
2017年,太平村争取到任家湾至达林的8公里通组公路项目,涉及400多户村民,我与村支两委挨家上门发动,很多村民自愿让地修路,没多久,项目顺利启动,可公路修至村民张敬炎家,因其不愿出让林地被迫暂停施工,只得从另一端加快施工进度。
“你们来多少次都没用,反正我就是不让!”一年后,公路将在张敬炎家林地联通,张敬炎依旧“寸土不让”。
“修路是大事啊,你应当多替后人想想,没有路,东西卖不出去,货进不来,以后还会受穷呐。”我不愿放弃,与村委会干部5次上门劝说,次次语重心长,最终说服张敬炎让出林地,打通此条通组路最后30米。
驻村期间,我与村支两委一边协调通组公路项目,一边用发展成果转变群众思想观念,通组硬化路里程由2公里增加至26.7公里,彻底改善太平村群众出行条件。
12月3日,适逢镇上赶集,村民梁玉义骑着三轮车驰骋在宽坦的乡村公路上,一路哼着小曲儿,不到10分钟就载着几包饲料到达家中。
梁玉义说:“以前这些路坑坑洼洼,到镇上要1个小时,大米、肥料都得背回来,现在方便得多,买包肥料用三轮车就能拉回来,上街的话骑电动车几分钟就去了。”
修建集中饮水池22个,安装1万多米自来水管,家家户户饮上安全水;协调600多万元资金,新建10余个4G基站,手机网络覆盖所有村组……我时时记得,四年多驻村工作,离不开“娘家”绥阳政府办的大力支持,不仅帮助太平村全面改善基础设施,还拨付30万元帮扶资金,用于解决特困贫困户医保、养老保险缴纳和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等。因为这样,我也更有“底气”决战脱贫。
精准帮扶增动力“头雁”入党添活力
作为村里“第一书记”,我主动把全村200户贫困群众列为自己的帮扶对象,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就医、安全住房、产业发展、生活保障和子女入学等需求。尤其是多年来,我坚持分类、分区为贫困群众制定脱贫计划,引导他们在高海拔山区发展方竹等林业经济和中药材产业,在半坡、山下种植辣椒、高粱、蔬菜等经济作物,真正让驻村帮扶精准到人。
建档立卡贫困户罗畔银,常年居住在海拔1200多米的山坳里,冬季常有积雪,农作物少有收成,生活十分困难,2016年,我为罗畔银争取到产业量化到户项目,帮助他发展生猪养殖,后来经过他自身努力,生活逐年向好,年收入很快赶上山下农民。
“我种了七八年烤烟,每年没有多少收成,有些年还亏本,2016年,李顺红书记发了头种猪给我,第二年下了七八只崽,第三年长大后我卖了五六万块钱,后来他又发动我种辣椒和方竹,相信将来收入还会增加。”得益于党的好政策,2020年,罗畔银修缮了房屋,家里又购买了几头小猪,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吸纳农村致富能人入党,更好地发挥能人“头雁效应”,是我开展驻村帮扶的又一项重要事业。四年多来,我每年帮助太平村至少发展1位农村致富能人加入党组织,让“能人”成为“带头人”,把更多村民拉进产业轨道,持续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梁敏本是普通农村妇女,10多年来,与丈夫在太平村坚持种植方竹,如今每年收入10多万元,成为村里的致富标兵。2017年,经过我提议,梁敏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预备党员期间,我经常引导梁敏在解决就业、种植技术、销售渠道上帮助村民,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两年后,梁敏正式成为中共党员。
审编: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