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武警部队中,有一位战士的名字如雷贯耳——王喜。他不仅荣获“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称号,还是党的二十大代表。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从一名“打工青年”成长为“反恐尖刀”“特战教头”的传奇故事。
加强训练。图片来源:“人民武警”微信公众号
老山育魂,红色基因植傲骨
王喜出生在老山脚下——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大坪镇马达村。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王喜的父亲曾是担架队的一名民兵。小时候,王喜常听父亲讲述当年他参加边境防御作战时的英勇事迹,这些故事深深地根植于他的心中,滋养出他坚定的爱国情怀与无畏的勇气。
父亲一直希望王喜当兵报效祖国,传承“老山精神”。18岁那年,王喜第一次报名参军,却因身体原因体检不合格。但他没有放弃,19岁时再次应征,依然与军装失之交臂。年满20岁的王喜,第三次报名应征时,终于顺利通过层层审核,顺利入伍。然而命运弄人,就在他即将圆梦之际,罹患癌症的父亲却与世长辞,再也无法亲眼见证儿子穿上军装的荣光时刻。
“爸,我通过了,今天正式成为一名军人,我会努力成为一名合格军人……”出发前,王喜带着父亲的遗愿,毅然踏上了新的征程。
军旅磨砺,厚积薄发终破茧
初入军营时,因个子不高、学历不高、素质不高,王喜成了战友们眼中的“后进兵”。班长的一句话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焰:“没有人天生优秀,成功属于永不言弃的人!”从此,训练场上总能看到王喜加强训练的身影。结业时,王喜成功逆袭,实现“后进兵”向“优秀新兵”的蜕变。
2011年,王喜被分配到武警永州支队。他发现,自己的军事素质仍与战友们存在明显差距。巨大的落差让他陷入迷茫之中:“从军初心何在?梦想能否实现?”但骨子里的倔强不容许他认输,他绝不当拖后腿的兵!
“没有天生的强者,只有拼命的兵。”王喜开始了近乎残酷的自我特训——每天提前半小时起床加练,推迟半小时休息补课;在腿上绑沙袋负重奔跑,枪管挂水壶练举枪稳定;节假日全部泡在训练场……每次汗水浸透的作训服见证了他的蜕变。
厚积终将薄发。2014年,王喜斩获首届“三湘勇士”勋章;2015年代表总队出征总部特战比武斩获团体亚军;2016年“魔鬼周”极限训练中,获评武警部队“极限训练勇士”;2017年总队考核中,打出98环的狙击佳绩……曾经的“后进兵”王喜,已淬炼成一把“特战尖刀”。
训练中的王喜(右)。图片来源:“人民武警”微信公众号
实战担当,沉淀中坚守初心
和平时期,战士与罪犯的搏斗,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战斗。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每一次出击都是对生命的庄严承诺,每一次坚守都是对正义的无声誓言。
2014年10月8日,一场惊心动魄的救援在某小学上演。一名丧心病狂的歹徒劫持一名年幼的女孩,在3楼阳台边缘徘徊,随时可能与小女孩一起纵身跃下。考虑到在校园内狙击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巨大创伤,现场指挥员提出“谈判攻心、索降抓捕”的方案,并选派平时训练成绩突出的王喜执行此次任务。王喜此前未接受过无固定索降训练,这相当于把性命交付到楼上负责降索的两位队友手中,3人无论是谁掌握不好平衡,王喜就有可能摇晃碰触到身后一米处的高压线,或者直接摔下楼去。
在嫌疑犯环抱人质企图向阳台外侧翻坠的瞬间,王喜一脚蹬在4楼阳台外墙,瞬间降落至3楼阳台上空,借着绳索从外荡内的惯性,瞄准嫌疑犯的头部,王喜双腿一夹,将对方压跪在地上,顺利将嫌疑犯和人质分开,抓捕组趁机突入将歹徒控制。
一个月后,永州市零陵区水口山镇发生一起恶性杀人案件。嫌疑犯因邻里纠纷,砍死一名受害人后,携带鸟铳和火药逃至附近山林藏匿。攻心劝降无果,警方鸣枪警告后,嫌疑犯非但没有停止逃窜,反而举枪企图向追捕官兵射击。百米之外的王喜果断扣动扳机,一枪解除危机。
谈到那些惊心动魄的生死时刻,有人问王喜当时怕不怕?有没有想过退缩?王喜摇摇头说:“没有,因为我退了,危险就会危及需要保护的人。”
王喜深知,军人的职责是保家卫国。他先后参与大型活动安保13次、处突维稳12次、抢险救援6次,参与公安禁毒、扫黑除恶专项行动11次,摧毁3个暴恐组织联络点,查获管制刀具、仿真枪、毒品等违禁物品60余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6人,解救被困群众700余人。
时光荏苒,王喜的军旅生涯已进入第14个年头。尽管获得了众多荣誉,但他并未因此自满,依然与战友们一起刻苦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军事素质。王喜在日记中写道:“伟大不在于你有多少丰功伟绩,而在于你能否坚守每一份平凡。”
https://www.xuexi.cn/local/normalTemplate.html?itemId=7560154249948260998
编辑:王月 审编:益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