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榜样人物
“最美退役军人”李先才:从戍边卫国到振兴山乡的“核桃代言人”
2025-08-04 17:12:12来源:楚雄州学习平台

“家人们,看!这就是我们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的‘千年古树核桃’,品质杠杠的!”直播间里,李先才洪亮的声音极具感染力,他手上拿着还带青皮的核桃,仿佛托着乡亲们沉甸甸的希望。这位曾经的边防战士,如今已成为家乡绿水青山和千年古树核桃的“最强代言人”。

 

2005年,怀揣报国志的李先才穿上军装。三年的军旅岁月,将他淬炼成钢:两次获“优秀士兵”、一次获“优秀学员”、荣立三等功,并光荣入党。军旅生涯赋予他的不仅是荣誉,更是钢铁般的意志和“办法总比困难多”的战斗智慧。

 

退伍不褪色,战场转“商”场。2008年,从部队退伍的李先才敏锐抓住电商萌芽的机遇,成为大姚县电商产业园首批“吃螃蟹的人”。同年,他心系家乡,牵头成立大姚源谷核桃专业合作社,吸纳57户乡亲入社。“起初就想把乡亲们的核桃、板栗、花椒这些好东西卖出去,卖个好价钱。”昔日军营练就的负重越野硬功夫,成了他扛起乡亲们生计的“铁肩膀”。“当兵时保家卫国,退役后守护乡愁,这是我的绿色使命。”李先才说。带着这份朴素的信念,他决心把产业扎根在这里,带动当地乡村发展。

然而,好景不长,创业之路很快遇到了严峻考验。随着口碑积累,越来越多的乡亲把农产品交给他销售。丰收时节,堆积如山的农产品让仓储成了“卡脖子”难题。“看着辛辛苦苦收上来的果子可能烂在手里,急得整夜睡不着觉。”面对困境,李先才展现了军人的决断与韧劲。地方不够?那就向大山要空间。他做出了一个旁人看来近乎“疯狂”的决定——在海拔高、气温低的大山梁子上建冷库。“有人说成本太高、运输太难,但军人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从选址勘察到筹集资金,从组织建设到设备调试,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挑战。“再难也得顶上。”最终,这座冷库拔地而起,不仅解了燃眉之急,更成为保障农产品品质、拓展市场的坚实后盾,如同在“销售前线”建立了一个稳固的“后勤补给站”。

 

 

 

仓储堡垒建成后,如何打开更广阔的销路成为亟待攻克的新高地。面对“互联网+”和新媒体直播的浪潮,李先才再一次勇立潮头。他带领团队创立云南源谷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系统化推进“互联网+高原特色农业+新媒体直播”模式。他更是亲自上阵,化身“主播”,用军人的严谨把控每一颗核桃的品质,在直播间里热情洋溢地将家乡的珍宝推向全国。

 

 

他深知,单靠卖核桃还不够,必须打通产业链,因此,公司每年以保底价收购超千吨核桃、板栗,惠及1.2万户乡亲。为了最大化土地效益,他积极推广核桃林下套种花椒的模式。“树上长银行”成了村民李仙秀家的真实写照:“以前种核桃光愁销路,自从跟着合作社搞套种,去年光花椒就增收了4万多元!”这正是李先才“把产业扎根在这里”承诺的生动实践。

 

从战场尖兵到振兴先锋,李先才的创业之路硕果累累。公司年销售额突破3600万元,带动标准化种植基地4.6万亩,间接创造780多个就业岗位。这位乡村振兴的“尖兵”,带领团队在退役军人创业大赛中屡获殊荣。2025年,他实至名归当选云南省“最美退役军人”。如今,他更身兼创业导师、科技特派员、“彝乡英才”等多重身份,持续在深山里发光发热。

 

从紧握钢枪保家护国,到托起青皮核桃振兴山乡,李先才用行动刻写了“退伍不褪色”的铮铮誓言。他将部队熔炉锻造的担当、智慧与血性,化作劈开致富荆棘的利斧,守护着绿水青山,更开辟了一条通往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他的故事,正是新时代退役军人转身不转志、建功新战场的最生动注脚。

https://www.xuexi.cn/local/normalTemplate.html?itemId=5126098803392292415

编辑:王月  审编:益申合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公益中国网”(域名PUBCN.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公益中国网(PUBCN.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公益中国网(PUBCN.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公益中国网PUB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公益中国网(PUBCN.CN)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