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志愿服务
开门办馆引活水,志愿服务“点亮”博物馆发展新通途
2022-10-20 09:14:05来源:中国江苏网

近年来,“文博热”逐渐升温,志愿服务搭建起博物馆文化传播与公众交流的桥梁。10月17日,江苏省文物局、江苏省文明办联合印发《关于发布2022年江苏省博物馆志愿服务典型案例的通知》,确定“‘小课堂’迸发‘大力量’——南京博物院‘南博蓝’志愿课堂”等10个案例为2022年江苏省博物馆志愿服务十佳案例,“南京市博物馆‘天宫实验室’志愿服务项目”等24个项目为2022年江苏省博物馆志愿服务优秀案例。

南博蓝,六朝青,紫金草,小雨滴,淮塔红,文藤花,盐博士,海棠情……一个个诗情画意的名字,描绘出江苏博物馆志愿服务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缤纷画卷。其间,有对“国家宝藏”和地域文脉的守护传承,有对志愿精神真挚而热情的时代注解,有对文博资源和文物故事的创新转化,“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一派盎然生机。

护地域文脉 守一方热土

一片蔚然而深秀的“蓝”,让文物故事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人心;一抹青青如许的柳色,以“五个一”的服务模式浸润到城市的精神血脉中;一片如烟如雾的紫色云霞,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润泽出朦胧清丽的江南风情;一个“盐咸梦甜”的美好愿景,将社会教育的阳光播撒到四面八方。他们是城市中最靓丽的风景线,以志愿服务精神的传递传承守护一方城市文脉。

“小课堂”迸发“大力量”——“南博蓝”志愿课堂

南京博物院是江苏地域文明的大平台、大天地、大窗口,代表南博志愿者团队的,则是一片蔚然而深秀的蓝色:“小课堂”迸发“大力量”——“南博蓝”志愿课堂。这方课堂有教无类,面向社会人员、退休人员、学生群体、学龄前儿童分别设置,分类施教、靶向施策;这方课堂自成体系、脉络清晰,涵盖“遇见—你好!镇院之宝”“探寻—汉代文物的故事”“跟着课本逛南博”等多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这方课堂打破学科边界,将厚重的文史知识融入生活;这方课堂创新诵读、古代乐舞体验、文博花艺课堂、儿童戏剧表演等活动形式,让文物和历史故事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人心。截至目前,“‘南博蓝’志愿课堂”累计为公众讲解近10万余场次,开展活动300余次。不仅如此,“南博蓝”的相关课程已借鉴、运用到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社教活动中,在示范引领、馆际互动中发挥了显著的辐射效应。

“六朝青”博物馆课堂进社区(校园)志愿服务项目

驿亭三杨树,正当白下门。这片青青如许的柳色,成为六朝古都南京千年以来留给人们的一个美好凝眸。活跃在南京大街小巷的“六朝青”博物馆课堂进社区(校园)志愿服务项目,同样也春风化雨地浸润到这座城市的精神血脉中来。该项目建构了“五个一”服务模式:一场讲座或一次走访、一场微展览、一场社教活动、一次博物馆参观、一个系列博物馆课程。在线下,“六朝青”走进六朝遗迹所在街道社区校园实地宣讲,追寻“六朝历史”,重温“南京记忆”;在线上开展博物馆公益宣讲课堂,推出博物馆课程《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家》、《我的大学》等云直播。更加让志愿服务生生不息的创新点还在于,“六朝青”志愿者走进校园开展体系化博物馆课程,学校学生完成课程后,再回到博物馆作为“小青莲”志愿者进行文物守护展示活动,这样的“双向奔赴”和良性互动,充分展现了志愿服务精神的传递传承。

苏州博物馆“文藤花开 志愿宣讲”服务项目

一颗小小的种子,生长出如烟如雾的紫色云霞,润泽出一派朦胧清丽的江南风情。苏州博物馆“文藤花开 志愿宣讲”服务项目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构建起由青少年社教课程和基层社区宣讲两部分组成的立体化社会教育体系。前一方面以“小小建筑师”课程为例,从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大厅建筑中汲取灵感,通过纸模制作或模型搭建,一方面发挥小学员的团队协作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苏博建筑的匠心独运。在后一方面,“苏州博物馆文化社区行”以苏博常设展览为基础,配合馆方各类特展举办“送展到家”活动;“苏州博物馆西馆宣讲”,极大提升了苏博西馆的知名度和观众的参观热情。“树高千尺勿离根,花开千层勿离心。”蕴藏在团队中的志愿服务精神,恰如苏博那株文徵明手植紫藤,蒙茸一架,自成芳林。

中国海盐博物馆“盐博士”文化志愿团队乡村博物馆课堂

食盐是平常之物,千家万户,一日不可或缺。在盐城这个全国唯一以盐命名的地级市,如何以“盐咸”滋养“梦甜”?中国海盐博物馆的“盐博士”文化志愿团队乡村博物馆课堂做出了踏踏实实的尝试。“盐博士”们以海盐文化和盐城地方历史文化为依托,以农村未成年人所在的镇村历史和地名为切入点,将盐城历史上与产盐有关的地方和博物馆进行有机联动。两年多时间走进十多个乡镇,近万名农村儿童因此受益。走出博物馆,李灶、伍佑、新兴、青墩……这些身边看似习以为常的乡村古镇,蕴藏着博大精深的海盐文化。走进“神秘的大海 奇妙的盐晶”制盐课堂,了解盐城两千多年的海盐生产史以及盐与盐城的关系;开展“盐”学系列课程,进行现场煮制海盐、制作盐雕、盐皂、创作盐画、拼图游戏等趣味体验。在此过程中,孩子们的文化自信油然而生,对故土乡邦的热爱更加真挚深刻。

播撒教育的种子 春风化雨润人心

公众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之一。“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张謇先生创立南通博物苑的宗旨之一。“謇爱謇行”宣讲团通过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全方位讲述张謇的筚路蓝缕之功。常州博物馆志愿团队让“自然科普点亮生活——常州博物馆科普教育志愿服务项目”,为公众构筑一条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的绿色通道,让教育的春风吹遍场馆内外。

“紫金草和平宣讲小使者”志愿服务队

青少年是历史的继承者和未来的开拓者,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负责人介绍,“紫金草和平宣讲小使者”志愿服务队以“馆校合作”的模式在全市46万少先队员中选拔而出,年均招募志愿者近百人,提供讲解服务310场次,累计服务时长2240小时。小使者们还参与云游纪念馆视频录制等“云讲述”方式来讲述历史,涵盖线上线下各类受众等共计270万人。配套的《紫金花开》系列社教课程以“紫金草”故事为切入点,将中国传统折纸技艺与“紫金草”和平符号相结合,设计出《紫金草·和》、《紫金草·平》、《紫金草·安》三大系列作品。小志愿者在社教专员的协助下,现场教来馆参观的小观众,折出象征“爱与和平”的“紫金草”。富有仪式感、沉浸式的生动体验,让和平的种子深深埋在每个人的心中。

“小雨滴红色课堂”志愿服务项目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小雨滴红色课堂”志愿服务项目以雨花英烈事迹主题课程为例,依托1519位雨花英烈丰厚的史料,围绕“讲好雨花英烈的故事、讲好英烈精神传承的故事”,形成“红色青春”“家国情怀”“清廉本色”“风华少年”等多个细分方向,有侧重地选取人物事迹并对中心论点加以生动诠释,辅以互动环节,夯实课程内容、凸显教育方向。在模式理念上,“小雨滴”渐渐实现了从“灌输说教式”向“探寻反思式”宣教转变。以沉浸式讲解为例,让纪念馆化身历史场景,志愿者化身历史人物,观众化身历史见证者,打破传统展陈形式,通过艺术化演绎把真实史实还原进场馆,营造了浓厚的历史现场感,真正地让红色历史真正“活”起来。

寻访英雄——“淮塔红”在行动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英雄,就像一座高高耸立的纪念塔,决定了整个民族精神坐标体系的高度。和平年月里,如何让那些远去的、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回到我们身边?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中心的寻访英雄——“淮塔红”在行动,做出了典型示范。纪念馆成立了一支由专家学者、退休职工、在校学生和淮塔职工等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寻访英雄志愿服务队,从寻访淮海战役亲历者、为牺牲的烈士寻访亲人和后代等两个方面开展活动。数年以来,他们累计采访淮海战役亲历者765人,整理口述史料230余万字,编印《淮海战役亲历者口述史》第一辑和第二辑。发布烈士信息214条,成功找到61位烈士亲人。此外,志愿者团队还编辑出版《寻访英雄》教育读本,设计“一往无前、决战决胜”“初心永红”“人民的胜利”等情景党课,让红色基因真正血脉相承。

“海棠情”志愿者服务队

海棠是周恩来总理最喜爱的花卉,因为它“温暖,古朴大方,不张扬,海棠花之间都很团结。”每年春来,无数游客来到位于周总理故乡淮安的周恩来纪念馆的“海棠情” 在“东风袅袅泛崇光”中追思伟人。馆内的志愿者服务队在“青春有担当,志愿正当时”的愿景感召下,精心打造了以周恩来生平业绩和精神风范为主线、展示周恩来丰功伟绩和精神品德的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情景故事会的方式讲述周总理的感人故事,带领学生们追寻总理足迹,开展“感恩有你传承有我”小小讲解员训练营,组织《风范——周恩来精神情景报告会》,服务队带着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活跃在景区内外,穿梭在大街小巷,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传递红色精神,塑造城市名片,将红色文化的种子播撒到青少年心中。

“红色课堂”深入人心 汲取前行力量

象征着“爱与和平”的“紫金草”,讲述着英烈故事的“小雨滴”,镌刻着精神坐标的“淮塔红”,沐浴着伟人光辉的“海棠情”……他们将志愿服务与传播红色文化相结合,让公众从中感受红色基因的薪火传承。

南通博物苑“謇爱謇行”宣讲团

让供给精准对应需求,是成功企业家的奥秘所在。如何更好宣传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南通博物苑的“謇爱謇行”宣讲团采取主动上门形式,来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他们把张謇故居濠南别业的展览内容浓缩成PPT课件的形式,将展览便携化,使展览可移动。再通过宣讲的形式,把展览送进社区、学校、养老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宣讲对象涵盖居民、职工、学生、老人、残疾人等各个社会群体,让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职业的人,都能从中获得知识,实现了博物馆教育的均等化、分众化、定制化。

自然科普点亮生活——常州博物馆科普教育志愿服务项目

科普,原来可以这样有趣。自然科普点亮生活——常州博物馆科普教育志愿服务项目以“自然探索屋”幼儿教育活动、“自然魔方”青少年教育项目、“科普夏令营”、“流动博物馆”四个主题明确、形式丰富的子项目,春风化雨般地让“自然科普”知识融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点亮青少年的课余生活。“你好呀,虫虫!”“羽毛的故事”“我要飞的更高”等自然启蒙课堂,“龙鸟狂想曲”等各类主题夏令营,“可触摸的博物馆:神奇的海贝展”等流动展览,不仅贴近生活,更可以满足各年龄层次青少年观众的科普教育需求,用科普筑梦,为公众带来更多科普学习新体验。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公益中国网”(域名PUBCN.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公益中国网(PUBCN.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公益中国网(PUBCN.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公益中国网PUB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公益中国网(PUBCN.CN)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