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泉河水,清又清......”这首几代国人心目中红色经典曲目《万泉河水清又清》中所唱的万泉河,从五指山自西向东在琼海流入大海。琼海不仅是博鳌亚洲论坛的永久会址,也是红色娘子军的诞生地。
1月5日,《中国气象报》“新春走基层”报道组走进琼海,深入了解这里的红色文化和渔家故事,感受气象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效。
强化预报预警 保护红色之乡
红色娘子军是琼海的红色名片,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坐落在琼海市嘉积镇。全市将红色资源、红色精神作为宝贵财富加以传承弘扬。
从市区前往纪念园的路上便能远远地看到绿意盎然的万泉河,此时的道路上已经基本看不出被洪水浸泡过的痕迹。2024年10月底至11月初,受台风“潭美”残涡带来的连续强降雨及万泉河上游泄洪影响,琼海出现洪水,沿线低洼地区受灾严重,部分村庄被淹没。
2024年10月底至11月初,连续强降水影响琼海市区 何君锐 摄影
在应对强降雨过程中,琼海市气象局共发布重大气象快报10期,暴雨预警信号6期。为更好传递气象预警信息,琼海市气象局与市融媒体中心建立预警传播机制,将预警信息通过各媒体端及各乡镇订阅号直达全市民众,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10月底那场洪水都涨到我胸口那么高了。水势刚退,天气预报又说有强降雨,我们就提前转移到安置点去了,去了那边心里才安稳。”家住一楼的琼海市民何先生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仍然心有余悸。
暴雨预报预警在群众提前安全转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琼海市气象局完成了海南省暴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中的138套雨量站的建设工作,为强降水的预报预警提供了支撑。
服务渔民“做海” 护航蓝色经济
中午的潭门渔港,渔船停泊在港内。此时的码头已没有了清晨渔民捕鱼归来时的喧嚣,但远处的海鲜市场与排挡却十分热闹,许多慕名而来的食客在此品尝海鲜。
潭门渔港已有千年历史,世世代代的潭门镇渔民从此处出发,在南海捕鱼作业。
渔港不远处便是南海博物馆,馆藏中一本名为《更路簿》的图册见证了中国渔民探索开发南海的历史,这是旧时海南渔民在南海海域作业时的航海手册,记录了南海海域的重要海洋资讯,并通过一代代人传抄得以传承和完善,凝聚了潭门渔民世世代代在南海耕耘的智慧结晶。
“以前祖辈们出海不仅没法靠设备获取自身定位,也获取不到具体的天气信息,碰到台风天非常危险。现在就不是很担心这些了。”潭门当地的年轻人王振兴说。
北斗船载终端可视化气象预警系统
海南气象部门专业的服务给了他这样说的底气。近年来,海南气象部门推进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融入北斗3.0系统,出海渔民能够通过船上的可视化系统及时了解预报预警信息,提前规避海上可能出现的危险天气。
琼海市气象局近年来不断强化渔业港口气象服务,琼海市气象局于2024年完成了五套远洋船舶站的安装调试,每周定期发布专报,向渔民提供海南东部海面与三沙群岛及其附近海面的天气情况,通过微信、微博等渠道广泛发布,为开发海洋蓝色经济提供支撑。
支持生态保护 赋能绿色发展
万泉河的入海口东屿岛便是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所在地,这里有着我国首个近零碳示范区,“绿色、循环、零碳、高效”是这里的特点。
2024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岛上的所有场馆都实现了100%的绿电供应。走入其中,可以看到地砖、建筑立面、连廊棚顶中的光伏板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抢眼,椰子树旁成排的花朵风机收集着风能。为更好推进示范区建设,海南省气候中心专家到示范区进行实地调研,为推进“零碳”气候资源评估工作出谋划策。
推动绿色发展走深走实,是琼海全市的共识。
琼海市气象局结合琼海打造“零碳城市”目标,确立了以“绿色”为特色的台站建设方案,积极推进台站内部的“绿电”改造。
此外,琼海市气象局继续拓展服务领域,借“绿”生“金”,试点开展气候康养气象服务,通过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赋能地方康养产业发展。
红色、蓝色、绿色,在这座“三色”交织的小城,气象部门深入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http://www.zgqxb.com.cn/zx/yw/202501/t20250120_6810521.html
编辑:陈莫楠 审编:益申合